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设和谐社会规划大有可为

admin 2005-03-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将成为今年‘两会’议题热点中的热点。”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内地和境外媒体均不约而同做出了这样的预测。而在此之前,点击各地“两会”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将成为今年‘两会’议题热点中的热点。”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内地和境外媒体均不约而同做出了这样的预测。而在此之前,点击各地“两会”,也都从各个角度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探讨。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须人人“添瓦”、众人“拾柴”。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建设和谐社会,规划工作大有可为。 

  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化不仅是任何一国实现工业化和摆脱贫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过程,同时又催生出许多新的矛盾。在我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特色风貌丧失和违法建筑屡禁不止、城乡结合部混乱不堪越来越成为无法避免的“中国式的城市危机”。对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常有批评。 

  最近,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撰文指出: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正规就业”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切忌走非洲和拉美的城市化道路;就必须面对我国当前城镇化高潮中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减少过快、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和污染日益加剧等问题,吸取世界上先进国家城市化的教训,坚持“五个统筹”,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选择资源节约型城镇化模式,要做到以下几点:城镇分布必须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紧凑型”的城镇规划建设方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具体对策包括:优化大城市与超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我国城镇化,从而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布局各类开发项目,减少环境污染。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间合作、区域协调发展观念不强,存在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复建设。去年,蔡继明等六名全国政协委员“谨防农村成现代文明真空”的联名提案曾引起过较大反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林飞委员提出了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建议。相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还将就此提出他们的见解。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近日指出,要认真思考进一步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不断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意义;要在指导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繁荣,更加注重解决农民进城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更加注重加强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的指导。 

  去年是区域规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我国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研究与规划编制,从空间引导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动建立了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如何编制好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进行了探讨。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京津唐地区的合作与往来亦更加密切。但是,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建立区域协调的新机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城市规划要科学修编
 
  建设和谐社会,要认真思考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的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城乡建设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与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不断探索和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来谋划城乡发展。 

  近年来,规划工作受到普遍重视。各地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确定规划强制性内容,突出规划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强调城乡规划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用地的集约使用,城乡规划调控作用进一步显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城市建设存在规模过大、标准过高、占地过多问题;一些地方超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城镇化发展规模,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长远规划近期实施。这些,在人大代表们的建议和政协委员们的提案中也时有反映。 

  因此,科学修编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指导作用仍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加强科学规划,探索研究集约、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点。在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要特别注意完善城市功能,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防止出现新的圈地热。加强对近期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优先发展地区为重点,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进一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城市绿地、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要认真总结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成功经验。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对待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历来备受关注。 

  目前,我国有10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重点是按要求加快审核和实施监督。要正确处理文物古迹、历史风貌保护与设施现代化的关系,实现有机更新。要继续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建设的监管;处理好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的公众使用与当地居民致富的关系,既要满足开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要保证永续利用。加快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建设和谐社会,呼唤“阳光规划”、科学决策。过去,某些地方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操作状态,群众与专家的建议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市民对城市规划无法监督,以至留下许多遗憾,也带来了诸多的批评之声。近年来,各地纷纷启动“阳光规划工程”,把一切宜于公开的规划工作都置于“阳光”之下,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受到了社会好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多年来存在的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从规划管理角度看,依据法定规划,依法行政,有步骤地推行规划的实施,这样一种机制还有待完善,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亟待加强,规划的监督机制还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领导干预规划、房地产左右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国涉及规划部门的案件上升率高达157%%。而青岛市规划局原局长张志光的“倒下”,也是一个警钟。 

  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为落实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近年来,建设部在部分省市实行了省级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派驻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和城乡规划动态监测试点,我们要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规划实施的有效协调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行并深化、完善城市规划公示等有关制度,推进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进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