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西部生态五年巨变

admin 2005-03-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周年。5年来,西部经济发展逐年加快,生态建设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生态巨变   西部是我国
  今年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5周年。5年来,西部经济发展逐年加快,生态建设显著加强,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  
     
  生态巨变  
     
  西部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我国东部的生态屏障。过去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西部成为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2000年1月21日,我国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封山育林等为主要任务的生态保护和建设。5年来,中央投入的1100多亿元的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中,西部地区占了大部分。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西部11个省(区、市),累计投入287.8亿元;退耕还林涉及西部12个省(区、市),累计投入311亿元,占全国的65%;京津风沙源治理在西部省(区)安排退耕还林资金42.2亿元,占资金总额的49.6%;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在新疆、广西3年分别累计安排资金2.25亿元和5.25亿元。  
     
  目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到整个西部地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生态建设工程,并初显成效。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与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16.55%相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其中,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也由3.34%提高到了5.86%。  
     
  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我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和其它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这对于保护和改善工程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状况,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全国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5年来,东北、内蒙古国有重点林区木材产量已调减到位,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工程区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707.6万亩,14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  
     
  据全国水土流失最新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了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  
     
  林草植被得到恢复  
     
  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曾经因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20多亿吨的泥沙中,2/3来自陡坡耕地。国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林草交错带上的风沙地等实行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大力恢复林草植被,不但改善了西部地区生态,也使西部尤其是生态恶劣、贫困地区的农民得到巨大实惠。  
     
  5年来,西部地区累计完成陡坡耕地退耕还林1.1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7亿亩,累计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9亿亩。仅2004年一年,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内蒙古一些荒漠化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20%以上。宁夏实行全区禁牧,青海实施以草定畜取得初步成效,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减少50%左右。  
     
  治理面积大于沙化面积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工程覆盖了85%以上沙化土地。“三北”四期工程启动以来,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95亿亩,工程区内20%沙化土地、黄土高原4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5%的农田实现林网化,使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67亿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较2000年相比提高近30%。  
     
  据全国荒漠化监测和沙尘暴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改善”向“整体遏制”的重大转变;新疆最近10年土地沙化扩展速度减少一半,并呈逐年下降态势,出现了草木茂盛、野生动物增多、湖河水位提高等生态好转的迹象,全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68%提高到2.94%。宁夏沙化土地面积由165万公顷减少为126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重大转变。  
     
  野生动植物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使西部的生态明显改善,西部独特的、适应极端环境的野生动植物等珍贵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西部地区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86处。据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成倍增加。其中大熊猫数量增长了40%以上,野外大熊猫分布县达到45个,比上次调查时增加了11个,栖息地也由2085万亩增加到3450万亩,增长65.6%;褐马鸡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不断被发现;100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的崖柏在重庆大巴山区被重新发现。  
     
  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5年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妥善分流安置林业富余职工66.5万人。工程区经济逐步多元化,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林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迅速发展,林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开始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  
     
  退耕还林工程,已使上千万农户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受益, 同时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许多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林、竹林、兴办沙产业等生态产业,已形成了一批灌草生产基地、中药材和果品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腾出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从事家庭多种经营,或转向第二、三产业。  
     
  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两大重点工程,覆盖了我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1622万农民直接从中受益,与19999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080元,部分地方财政增收的10%以上来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内已有64%的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亿多人,工程区年均增产粮食1107万吨,年产果品、木材合150多亿元。  
     
  改善生态,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是西部开发的重要任务。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陡坡耕地和80%的水土流失面积都在西部,我国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也在西部。西部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生态治理的难点在西部。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西部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一定会实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