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从“睡城”想到北京城市中轴线东移

admin 2006-01-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首都发展研究所的一份不完全调查显示,在通州定居的市区上班族超过27万人,通州已成为北京的一座“睡城”。去年年底,北京市规划委向社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重点建设通州等三个
  首都发展研究所的一份不完全调查显示,在通州定居的市区上班族超过27万人,通州已成为北京的一座“睡城”。去年年底,北京市规划委向社会发布消息称,今后将重点建设通州等三个新城,通州新城的规划人口为90万人。然而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秀山等认为,如果不能转移中心城人口和城市功能,通州新城的远景仍将只是“卫星城”。(据1月9日《新京报》)   

  所谓“睡城”,也就是像北京社科院专家赵宏所说,除了提供住宅“几乎无法提供其他任何服务”的城市新区。通州等一些“睡城”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居民无法实现在本地就业,每天必须在家与单位间来回奔波,白白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交通费。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新城成为“睡城”,似乎是居民们自己造成的,谁也没强迫他们在这里买房。但如果进行深入探究就会发现,造成这些“睡城”的罪魁祸首,却是不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北京新发布的城市规划方案,明确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思路。笔者认为,这一思路有一个弊病。在“两轴两带多中心”规划思路中,北京市空间结构的“两轴”之一,是传统的城市南北中轴线。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者认为,这条线是北京城建的重要文化遗产,反映了北京空间布局的最高境界。可是,既然已经根据地理、人口等特点,将重点新城都定在了主城东面,为何还要坚持守着这条中轴线不放? 

  在北京的规划过程中,一直有专家力主外迁方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位专家断言:“没有中央行政职能的调整,就不可能有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他提出将通州定位为中央行政办公中心,但这个方案由于难度太大等因素,一直未能进入中央政府议事日程。而笔者认为,即使真的这么去做了,北京主城也难将全部功能迁入通州,“双城记”将会造成更多的人来回奔波。 

  那么,想办法聚集高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是否就是通州发展的唯一出路呢?这样的想法固然很不错,但笔者认为北京城市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通州永远成不了“北京第二”。那些将新家安在通州的市区居民,通州发展的新产业能否适合他们?那些一直住在市区的居民,如何吸引他们既换工作又搬新家?为已经形成的“睡城”造就业机会,难道不是个本末倒置的办法吗?在北京市区上班在通州居住,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主要是很多人上班的路实在太远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新住宅建在了通州?是因为通州原来就是个小城市,有着较好的城市建设基础,而北京主城与通州之间的地区,过去却主要是以农村乡镇为主,没有一个发展建城的“核心”。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通州现有商品房可居住110万人。既然未来会有更多人住在通州,通州又不大可能成另一个“主城”,那能不能想办法让主城离它近些呢? 

  北京现在的市中心天安门,与通州的距离在20公里左右。将南北中轴线东移到老城区之外,不需投巨资再造一个“新北京”,不破坏古城区既有的对称格局,不影响老城区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还有利于对古城更好地进行保护。对大城市的中轴线进行移动,同为古城的广州是很好的范例。在北京古代的城建历史上,城市中轴线曾有过多次变化。今日北京新建区要比古城大数倍,改一改城市中轴线又有何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