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城市需要属于自己的景观

admin 2007-01-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作家冯骥才曾多次撰文就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载体,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持有者。”而如今在
  作家冯骥才曾多次撰文就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载体,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持有者。”而如今在中国的多数城市里,绕城市一周,相似的小区零散各处,新的电视剧播出观众却看不出是在哪个城市,北方还是南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若成了千篇一律或东施效颦的不伦不类,又何谈城市特色和居民的归属感?

  顾及城市的整体视觉美感对于政府和建筑设计者则是一种进步。意大利、美国、日本……很多国家和城市都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给我们很多宝贵经验。一个城市布局的安排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习惯,同时考虑自然和地理因素,古都就要有古都的磅礴大气,江南水乡就有水乡的灵气,干旱的城市何必大兴工程挖个人工湖,环境污染的地方也不适宜浅色和玻璃外墙。

  谈及城市规划,北京曾流行一时的给建筑物加绿裙子、小亭子,也以突出城市特色为初衷,然而实践中效果非但没有显出古都气势,却变得不伦不类。在2000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中确定北京市建筑“以灰色为本的复合色”的设想,青瓦灰墙和墙上线划的砖块维持了北京胡同的景象。很多外国游客坐着三轮,吃着糖葫芦,在什刹海胡同游中体会老北京的风韵。可给高层建筑“抹灰”却未必适合干燥少雨、冬季雾多天空灰蒙蒙的城市。当下,中式建筑又开始流行,可是一些新颖设计却不过是宣传策划中的噱头。设计师的才华如故地更多体现在模仿和复制上,缺乏原创,更在设计之中显出文化底蕴的匮乏,不仅没有吸取建筑史上经典之作的雄浑或精巧构思,也不了解城市的历史韵味。

  2006年12月北京市屋顶绿化计划进入实践调研阶段。虽然选择老房子进行楼顶绿化,对屋顶承重能力、防水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坚持给屋顶植物灌溉、修剪,如何让植物温暖过冬也都给首期绿化之后留下不少的后续工作,但是,在青岛对老房子实施“平改坡”工程,近200座楼房成功改造,解决了过去老房子屋顶漏水、保温隔热差等问题,成就“红瓦绿树”城市美名的榜样作用的推动下,相信以北京为首的中国城市在屡遭失败后应该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景观吧!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