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胡同里外的北京

admin 2008-08-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奥运会加速了北京每一个细节的裂变。为了让北京以崭新的形象迎战奥运,很多承载着北京厚重文化积淀的老胡同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极具现代气息的摩天大厦。当一个现
  奥运会加速了北京每一个细节的裂变。为了让北京以崭新的形象迎战奥运,很多承载着北京厚重文化积淀的老胡同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极具现代气息的摩天大厦。当一个现代化的北京日益崛起,对老北京的留恋反而激发了人们旧城保护的欲望和行动。 
  
  这种对规划、城市形态的塑造,又直接导致了北京人居方式的变化。 

  8月12日,家住朝阳门内北小街四号楼的白淑珍老人,在电视上看到陈若琳、王鑫两个“小丫”勇夺跳水金牌的时候,这位70多岁的“老北京”乐开了花。 

  其实,在她5年前搬进来的这个6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记者想和她聊的是她记忆里最深刻的部分——胡同。而胡同的消失与裂变又和眼前令她欢欣鼓舞的北京奥运有着不能拆分的联系。与此刻的心情对比,昔日自家四合院连同胡同一起被拆除时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老人说,“那一年的冬天很冷”。 

  胡同没了,心里没了底 

  刀把胡同,北京曾经数千条胡同里极其普通的一条,那里记载着像白淑珍一样的“老北京”最普通的生活。 

  在老北京,四合院里住的人大多以家族为单位,尽管处处体现着旧礼教的约束、老幼尊卑的界限,但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老北京人富有韵味的生活情趣在那些小四合院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合院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独家独院被多家多户所替代。 

  “我家原来的院子里一共住了三户,除了我们家还有我侄女一家和另外一户人家,大家住在一起也特别和睦”,说起这些,白淑珍一脸笑意,“那个时候,我们出门都不用锁门,都是一起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了,家里有些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没什么不放心的。要是谁家缺了什么东西,去街坊那儿招呼一声,拿走用就行了,大家更像是一家人”。 

  说起胡同生活,白淑珍比看奥运还来精神。“每天打开窗户就能和街坊聊会儿天,到了‘饭点’,有什么好吃的也都跟大家分享。吃过晚饭在胡同里遛个弯,或者搬个板凳在门口一坐,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过得真舒坦!” 

  著名城市规划学者、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刘太格先生曾毫不吝言地表达了对四合院生活的向往之情:“所谓四合院的落后,是因为基础设施没接进去,其实它的生活环境是好得不得了的!我去过几个四合院,尤其在春天、秋天的时候,院子里阳光明媚,那个居住环境太美了。” 

  基础设施的落后、陈旧使北京很多胡同里的四合院已经老旧到不适合生活和居住的程度了。 

  “最怕下雨天,担心房顶漏雨,后来把房子翻修了一下,住得就舒服多了,但是上厕所不方便、冬天没有暖气这些问题一直没解决,不过住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白淑珍回忆说。 

  白淑珍温情与简陋共存的生活在申奥成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被打破。刀把胡同消失在了北京城的版图上,与其一起迅速消失的还有北京大大小小的、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枯朽”的胡同。 

  “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说拆就拆了,心里很舍不得,但是又没办法,很多老街坊从此就断了联系”,说到此,老人至今仍唏嘘不已,“房子没了,心里没了底”。 

  把胡同踩在脚下的双面生活 

  7年间,在奥运机会催生下的北京城建更加果断、迅速。 

  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白淑珍们被裹挟着从搬出到回迁,从不甘到适应,从怅惘到平静。 

  在正式与过去的生活方式挥手告别后,白淑珍还是回迁到了基本位于原址的位置。如今,刀把胡同已被踩在脚下,5年来她已经足够适应楼房生活。 

  虽然没有了打开窗户就能说话的芳邻,没有了阳光明媚的小院,也没有了闹中取静的恬淡,但她说:“住楼房也挺好,干净、亮堂、方便,再也不用大冷天去上公共厕所了。” 

  白淑珍指着小区花园对记者说:“这里的绿化也很好,因为奥运会,还添置了那么多健身器材。只是买菜没有以前方便了,我上了年纪走不了远路了。” 

  我们不难理解白淑珍们见证新北京崛起的复杂心情,防盗门一关,她甚至不知道对门住的人叫什么,这种“心里空落落的”感受让人心里涌起一丝惆怅。 

  随着北京的日益现代化,旧有的胡同生活已消失得差不多了。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没有胡同、把胡同作为观瞻与景仰道具的新北京生活。而在老北京人看来,这种生活往往是双面的,在享受新鲜、便捷而高效的新生活的同时,表面陈旧、骨子里灿烂的老北京生活还在记忆中沉淀却再也无从拾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很难断言某种事物的好坏,四合院的邻里关系融洽但是缺少了隐私性,隐私性更好的楼房又淡化了人情味。而城市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找到最为合适的平衡点。 

  寻找回来的胡同 

  2002年,白淑珍肯定无法体会今天奥运会真的来了之后的兴奋,她也同样无法预见,奥运令北京加速建设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市的同时,也令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认识到重拾旧时美好的重要性。中外人士对于北京旧城、北京胡同的浓郁兴趣使某些感动复苏,推土机的脚步慢了下来,或者改道而行。 

  如今与白淑珍家所在北小街仅一街之隔的,现属东四三条至八条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四四条胡同已经修缮一新。 

  静静的胡同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灰砖灰瓦,古树斜倚,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仿佛百年时间,她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周围人事变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教授曾说过:城市是发展变化的,古城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是两个层次,必须考虑生活的变化和人的使用。一个古城,在确保不影响其作为遗产的价值、保持其特征的前提下,内部设置和功能的改变是可以的。 

  旧城改造让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保护古建的同时又为其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在很多经过改造的旧时胡同里,我们又看到了四合院生活,看到了老北京温情的一幕。这时呈现给我们的是新老北京的融居生活,是新旧时光的融合之美。 

  像白淑珍老人一样因为拆迁搬入楼房的老北京人也不需要在梦中重温胡同曾经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因为那些老北京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她仅“一墙之隔”。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