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标志性建筑彰显天津形象 海河“珠链”处处新

admin 2009-05-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整修改造过的海河如今已经成为天津一张靓丽的名片,她不仅美化了津城,更在沿岸形成了众多功能区域,为津门百姓提供了更为生态人文的生活环境、更为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在沿河两岸形成了一条生动、时尚的服务带、景观带、经济带、旅游带。
  整修改造过的海河如今已经成为天津一张靓丽的名片,她不仅美化了津城,更在沿岸形成了众多功能区域,为津门百姓提供了更为生态人文的生活环境、更为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在沿河两岸形成了一条生动、时尚的服务带、景观带、经济带、旅游带。

  海河新貌

  交通网四通八达

  在陆路不发达的年代,海河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路枢纽,曾在漕运和南北交通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今“连樯集万艘”的景象已成为历史,但海河周边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以及一座座跨越两岸的桥梁形成“七横十二纵”的沿岸交通骨架,却将两岸城区联通起来,畅通无阻。

  坐落在海河之滨的天津站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是天津市最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天津站始建于1888年,初始站址位于海河东岸的旺道庄,四年后移至“老龙头”,因此也叫“老龙头”火车站,是当时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车站,后来这里成了京山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1900年“庚子兵变”时,车站被毁。两年后,在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车站,命名为“天津紫站”。1911年,天津西站建成后,“天津紫站”更名为“天津东站”。1930年10月10日,从车站第一站台成功开出了第一列国际列车,奠定了天津东站在全国铁路史上的“龙头”位置。

  民国时期,天津站一直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为适应天津城市建设的发展,1987年天津站进行了一次大改造。改建、扩建之后的天津站成为海河边最雄伟的建筑之一,高66米的圆柱形钟楼雄伟挺拔,矗立在海河边,像一个巨人,注视着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天津人,也注视着那些来到天津的外地人。当时的天津站,接发客车的能力已由原来的46对增加到95对,候车能力增至1万人,是当时国内最好的现代化火车站之一。每个人走进车站,都忍不住要抬首仰望,大厅的圆形穹顶上画着的“精卫填海图”亦真亦幻,撼动人心。那是天津人移山填海、集纳百川的胸襟。

  如今的天津站经过2007年的再次改扩建后,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大的铁路客、货运输车站,也是全国大编组站之一,地处京山线、津浦线和京九线(联络线)三大干线的枢纽位置,京津城际、地下直径线、津秦客运专线等都被引入天津站,形成辐射状的交通网络,通往全国各地。

  目前正在改建的天津北站也同样坐落在河边,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海河(水系)边的这些老站不仅见证了天津一路走来的历史,也必将见证天津即将到来的新的辉煌。

  航运纽带连接世界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有人说,杜甫的《后出塞》中的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唐代天津海域水运繁荣的景象。

  在海河奔流入海处,有一座水陆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大港口,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航道最大可进出25万吨级的船舶,水深最深达-19.5米,岸线长度18.1公里……这就是天津港。

  一百多年前,天津港作为重要的水路门户,给中国“运”来了许多外来文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的第一大港,依然是连接天津与世界的重要枢纽,目前同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并与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国家的12个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关系。昔日弥漫着百年历史狼烟、悲歌世代传唱的入海口畔,如今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气势雄伟的龙门吊“列队”矗立在码头上,巨大的航船缓缓驶进港口,悠长的汽笛声仿佛在告慰历史,又像在展望未来——到2010年,天津港港口等级将达到30万吨级,成为世界一流大港。到那时,它将吸纳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给海河两岸带来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天津港的陆域与滨海新区连在一起,海河蜿蜒曲折的下游段就流过这里。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海河,像一条神奇的纽带,通过港口把天津与世界连在了一起。

  标志性建筑彰显天津形象

  驱车沿着海河边向三岔河口方向行驶,远远地,就能看见永乐桥上巨大的摩天轮。那是堪与英国泰晤士河畔的“伦敦之眼”相媲美的“天津之眼”。顺着河边继续走,路边有人在堤岸上垂钓,他们屏息静气地看着水面,仿佛忘记了“天津之眼”的存在;更多的路人经过这里时,则不禁要仰头看一看这个壮观的巨轮,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代表的就是天津。

  海河改造后,一个最重要功能就是美化津城,于是在海河之上、海河岸边出现了许多地标性的景观建筑:彰显文化品位的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海河图书馆、小白楼音乐厅,体现西方建筑风情的意式风情区,休闲娱乐二者合一的各种文化主题公园以及海河上一步一景、风格各异的桥梁等。永乐桥上的摩天轮是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高耸在海河干流起始的地方——三岔河口附近,直径110米,最高处距地面可达120米,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乘坐摩天轮,可以饱览周围40公里内的津城景色。今年“五一”,“天津之眼”正式向游人开放,第一天便吸引了众多津城百姓前往。坐在摩天轮的座舱内欣赏着家乡美丽的景色,不由得心生一股浓浓的自豪感。

  与摩天轮相呼应的是正在建造中的津塔。这座号称“华北地区最高建筑物”的摩天大楼设计高度为336.9米,建成后,将以绝对高度矗立在海河之滨,椭圆形的塔身像一张迎风鼓起的帆,带着快速发展的天津,航行在碧蓝色的海河上。

  海河带来开放文化

  “百年中国看天津。”一部天津近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而一条海河就是这个缩影的演绎。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郭凤岐向记者介绍,海河曾经通过漕运给天津带来了西方文化,促进了天津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成天津独有的多元性、包容性的文化底蕴;而今天,在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过程中,海河两岸又有了新的演绎。

  东汉以前,海河只是自然河流,没有被人为利用;东汉以后,通过开凿河渠、修建大运河等,人们开始利用海河的运输功能,但海河经常发大水,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灾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海河进行了全面改造,才使它获得新生,从此只为人类造福。

  改造后的海河对天津文化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海河两岸也有了新的演绎,给天津带来了更加开放的文化。”由于两岸地势优越,开发区、保税区等都建在海河边,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的天津港与世界几百个港口相连接,成为天津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了它的开放功能。船舶靠岸,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世界各国的风情文化。

  “因此说,天津的文化始终是海纳百川,和上海的发展有许多共同点。”郭凤岐说。

  如今的海河对于天津来说,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正因如此,许多代表天津的景观性建筑、功能性建筑和公共建筑都矗立在海河两畔,因为那里不仅是天津文化的渊源之所在,更是海河儿女饮水思源、顽强不息的精神之所在。

  母亲河越来越漂亮

  上午十点多钟,几位年迈的老者轻声说笑着走进天津市规划展览馆。馆内各展区里已有三三两两的参观者,或观看着墙上的规划图,或对着精美的沙盘指指点点。展览馆外,不远处的海河正沐浴着初夏的阳光静静流淌。

  乘扶梯来到二楼,迎面就是海河规划展区。墙上是介绍海河发展历史的文字和图片,周围是展示海河规划成果的展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展示海河上游区域42平方公里建设内容的巨型沙盘: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蜿蜒曲折,最后都汇流到海河;蓝色的海河像一条缎带,穿过市区,流向大海;两岸高楼林立、草木扶疏,风景如画。

  十点半刚过,参观者多了起来,有拄着拐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幸福的一家三口,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人们围在沙盘旁边,在海河两岸寻找着自己的家。老人们指点着河上那些美丽的桥,说着:“以前这里不是这样的。”年轻人则开心地指着一片住宅区,说:“这儿就是我家。”无论是谁,脸上都有一股掩饰不住的自豪。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人对海河的感情,就像上海人对黄浦江一样。”

  讲解员准时出现在展厅里,轻柔的声音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海河规划的宏伟蓝图。

  天津海河水系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条河流组成。海河干流西起三岔河口,东至大沽口,全长约72公里,穿越城区,东流入海。总体分为三个自然段落:从三岔河口到外环线的18公里是上游段,从外环线到二道闸的18公里是中游段,从二道闸到入海口的36公里是下游段。

  上游段也就是位于中心城区的这一段,经过多年的“梳妆打扮”,已经能够显现出大气、洋气的国际化大都市风采,沿河两岸道路通畅,河上桥梁飞越,形成了“七横十二纵”的交通骨架;堤岸花草繁盛,1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珍珠般点缀在海河岸边,亲水平台让人们更能近距离地感受到母亲河的浑厚与温暖。海河不仅哺育了海河儿女,也给天津人带来了时尚、便捷的现代生活,改造中的天津北站将成为又一个大型的交通枢纽,天津站扩建改造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近代工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海河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津湾广场、大胡同商贸区、海河外滩等又为人们的休闲、购物、娱乐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游段的开发规划已经完成,在两岸约120平方公里的规划土地上,将建设成生态的海河自然风景旅游区和高新技术研发区。

  下游段主要位于滨海新区,海河的规划开发纳入整个滨海新区规划的一部分。这段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以内河港口和海港构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物流、贸易和加工经济区,同时突出滨海城市中心的特色景观。

  规划后的海河将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经济带和景观带,她将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和面貌作为天津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象征展现在世人面前。当讲解员告诉参观者,海河的全部规划都将于2020年之前完成时,人们不禁发出了充满期待的感叹声。一位老者对搀扶着自己的晚辈说:“海河是越来越漂亮了,天津也越来越漂亮了……”

  海河儿女海河情

  65岁的王勤轼老人从小住在三岔河口附近,对海河、南运河都有很深的感情。

  “在我小的时候,河水都非常清,鱼虾也多。我记得那时我们都从河里挑水喝,在水缸里加了明矾沉淀后,就能直接喝;河里的鱼虾也很新鲜,有的人专门靠打鱼为生,每天后半夜去河里打鱼,早晨天一亮就在早市里卖。”

  回忆把王勤轼带回了几十年前。那时他住在金华桥南侧,每天都要背着书包走过窄窄的小铁桥去北岸上学。距离金华桥不远处就是赵家场摆渡,每天早晨,需要过河的人都等在岸边,坐小木船划到对岸去;晚上,再乘小木船划回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当时在金华桥、大丰桥之间没有别的桥,人们要过河,不愿绕那么远的道儿,只好乘摆渡。”久而久之,摆渡就成了河面上的一景,乘摆渡过河也成为天津百姓的生活内容之一。后来,随着河面上桥的增多,摆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摆渡,留在王勤轼记忆里的还有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运货船。“那时的海河还有运输功能,河面上很热闹。好多装载着粮食、蔬菜、药材的船都从河上往城里运,天津的枣、核桃等山货也从河上运出去。”

  如今的海河经过历史的变迁和多次建设改造,早已今非昔比。在王勤轼眼里,现在的海河比起几十年前显得更加年轻、富有生机。“五十年前的海河边还全是小土坝,现在沿岸都有了景观建筑,还有绿化带,在这儿散步特别赏心悦目。”

  现在王勤轼依然住在三岔河口附近,每天晚饭后都去河边散步观景。许多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站在河边,一边怀旧一边感慨天津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那些没有见过摆渡和小土坝的年轻人,每日骑着自行车从河边经过,或驾着私家车从宽阔雄伟的桥上疾驰而过,欣赏着岸边的美景,享受着海河带给他们的便利生活。对他们而言,海河不再是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靠水吃水”的年代过去了,但亲水、爱水的感情依然没变。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