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深圳城市规划引入低冲击模式

admin 2009-07-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一边是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为了切实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深圳城市规划不断探索践行国际先进的强调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低冲击模式”理念,已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低冲击开发模式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本报记者 施 平 摄
低冲击开发模式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一边是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为了切实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深圳城市规划不断探索践行国际先进的强调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低冲击模式”理念,已取得可喜的初步成果。

  深圳规划率先引入低冲击模式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低冲击”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语。专家介绍,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国外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变革。低冲击模式反映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既强调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在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5月23日香港“共建低碳都市”国际研讨会、5月24日“从绿色建筑走向生态城”专题演讲会、5月25日深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等会议中,反复强调了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其理念可延伸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城市规划专家也表示,深圳规划部门在市政规划中引入和推广低冲击开发理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巡视员张悦在“光明新区雨水利用详细规划实施研讨会”上表示,规划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方向是顺应自然的,正确的,应继续深化与推进。深圳要将国外先进理念结合本地特点来应用,既要先行先试,又要审慎决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为国内推广和应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提供样本和范例。

  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推出的一种概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尽管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初提出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随着其理论的应用与深化,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现今很多国家面临城市蔓延的问题,主要以侵食绿色空间、扩展城市地域并且增加对机动车依赖性为特征,给环境敏感区域带来了很大压力,规划工作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精明增长”策略应运而生,提出以更具生态效益和面向社区的方式来重构开发模式。而低冲击开发模式恰好符合了对“精明增长”策略来说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环境及开放绿色空间的保护。可以说,低冲击开发模式是“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后现代多元的发展理念,其理念可延伸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减少城市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消耗,减少城市三废的排放,减少碳的排放等等。

  规划专家表示,低冲击模式反映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既强调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多项规划践行低冲击理念

  细心的市民也许会发现,近年来,低冲击模式的先进理念正逐步融入我市的城市规划当中,通过规划部门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它必将在我市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并不断地走进市民的生活。

  《深圳市雨洪利用系统布局规划》、《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等规划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应用低冲击开发理念,提出要结合城市景观及绿化带,因地制宜采取入渗、调蓄、收集回用等各种雨洪利用手段,使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并控制和削减日益严重的面源污染。

  《深圳市蓝线规划》确定水体的“保护控制线”,预留绿化、景观、雨洪利用工程等生态改善工程的所需用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避免城市建设影响自然水生态。

  正在编制的《深圳河湾流域水环境综合规划》提出了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规划理念:结合自然地形,保护利用湿地、林地,改善水质,营建水廊、绿廊,构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的滨水城市空间。

  《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提出,在全市余泥渣土受纳场的选址过程中应按照填海区、废弃石场、低洼山地的优先次序开展工作,尽量避免将余泥渣土直接弃置于山地造成生态破坏,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

  光明新区践行低冲击开发

  从我们普通市民的角度讲,低冲击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有词语,但是,通过规划部门的努力,低冲击模式正日益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受惠。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日前《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及模式,从城市与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其应用的具体策略,迈出了深圳光明新区践行低冲击开发的第一步。

  其实,简单来讲,低冲击目的就是为了城市建设之后不影响原有自然环境,其开发技术包括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植物草沟及自然排水系统等,通过低冲击开发技术,可以用较少的土地资源将雨水径流的大部分用于补充地下水,变废弃雨水为资源,而且还能结合景观设计对面源污染进行处理,美化城市社区环境。低冲击开发的同时还具有保护环境敏感特征区,如河流两岸的缓冲区、湿地、斜坡、重要树木、滞洪区、林地、高渗土等的功能。

  低冲击模式在规划中的引入,将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光明居民的生活。在已经完成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不再仅从工程、资源的角度看待雨洪利用,更多的从城市与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引导新区践行低冲击的城市开发模式。光明新区位于深圳洪涝灾害的频发区域——茅洲河上游,开发建设强度大,未建用地约占可建用地的50%;为减少城市建设对地表环境的破坏,雨洪利用规划提出新区开发建设后的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而且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包括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绿地等均将进行雨洪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程序。

  这一规划提出保留和梳理光明新区的水面和水系,以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水环境整治,结合废弃水库和茅洲河干支流水域建设十余个多功能滞蓄湿地和三大湿地主题公园:明湖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两明湿地公园,围绕茅洲河干支流形成渗透光明新区的生态“绿心”与“绿轴”。

  小区雨水利用践行低冲击理论

  低冲击开发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最受关注也最具可实施性的领域是雨洪利用,在这一方面,我市规划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除了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之外,《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也是值得一提的例子,这项规划,不仅是低冲击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成功的微观运用,也为我市小区的雨水综合利用提出一条探索性的新路。

  雨水利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雨洪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延缓洪峰时间,更可以增加透水地面,减少热岛效应,增加水资源量,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而居住小区雨水利用是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利用潜力、方式、途径、市场推动力等各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雨水利用可以分为收集利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三种方式,雨水综合利用是指因地制宜地选择雨水利用方式,可以是以上三种模式之一,也可以是几种模式的组合,达到回用与渗透相结合、利用与污染控制相结合、利用与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等目的。

  根据《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至2020年,我市居住用地将达到220平方公里,其中新增居住用地约14平方公里,由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更新提供新增居住用地约13平方公里。按综合径流系数0.56估算,居住用地径流总量约2.25亿立方米/年;其中新增居住用地径流总量约0.28亿立方米/年。按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100万,人均用水指标200L/人/天计算,则生活需水量为8.0亿立方米/年,若雨水利用率为40%,则可替代约1/8的居住小区生活用水,可见小区雨洪利用的潜力是相当可观的。

  《深圳市居住小区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指引》提出,到2020年末,深圳中心城区里居住小区建雨水利用设施比例将达到50%。对于新建居住小区,将强制进行雨水利用,强制绿地下凹和透水地面,规定强制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要求小区建设区域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不得超过0.4,或设置一定容积的调蓄设施,使得建设前后外排流量峰值和外排雨水总量不增加。对于已建成居住小区,鼓励进行雨水利用改造,进行小区本身的改建或扩建时,应强制进行雨水利用。对于城中村,鼓励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可行的雨水利用改造,并提出建议执行的雨水利用目标。

  此外,对于政府主导新建居住小区应强制实施雨水利用工程,政府主导建成居住小区应逐步强制推行雨水利用工程。对于开发商主导新建居住小区,应强制推行雨水利用,纳入审批程序;开发商主导建成居住小区以鼓励雨水利用政策为主,逐步推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