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滇池西岸生态恢复 绝迹20载珍禽纷纷重现(图)

admin 2009-08-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滇池西岸72公里的湖滨湿地闭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感受自然风光…… 据市鸟协介绍,随着环境的变好,在滇池地区绝迹20多年的珍贵鸟类黑翅长脚鹬、黑尾蜡嘴、黑水鸡、绿鹭、白鹭、棕背伯劳等鸟类也重现滇池西岸

  近日滇池西岸72公里的湖滨湿地闭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感受自然风光……

  据市鸟协介绍,随着环境的变好,在滇池地区绝迹20多年的珍贵鸟类黑翅长脚鹬、黑尾蜡嘴、黑水鸡、绿鹭、白鹭、棕背伯劳等鸟类也重现滇池西岸。

  日前,记者从西山区滇管局了解到,按照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要求,西山区投入资金2.25亿元,建成了起于海口镇芦柴湾,止于福海街道办事处新河社区居委会第一居民小组,全长72公里的湖滨林和湖滨湿地环湖生态带9458亩。目前,该生态湿地已经闭合。一个“河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的美景已经悄然展现。

  在西山区滇管局副局长张哲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滇池西岸湿地一块接着一块连成长廊,有连片的芦苇、睡莲、水草……昔日荒芜的滩涂如今已变成了“鱼穿杨柳叶,灯隐荻花根”的生态乐园,成群的白鹭、野鸭等水鸟不时掠过水面,天然灵动的景致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叹。

  靠近碧鸡镇的河尾村王家堆湿地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湿地在不改变现有鱼塘格局的基础上,重新引导河水流向,以修复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完整的入湖河口湿地生态结构,“使水流经尽量多的鱼塘,增加河水过湿地面积,强化天然河口湿地,削减入湖污染物的功能。”张哲表示,治理期间还引入水生物种,恢复了生物多样性。目前,在坝埂上种植有乔木、灌木,在原有的鱼塘上引入水葱、金鱼草、荇菜、茭草等10余种植物,改变了杂乱无章的鱼塘面貌,形成了既有生态效益,又有景观效益的生态湿地。

  在滇池与高海公路之间的海滨生态带,是由多家企业分标段引种铁梗海棠、金丝楠、雪松、沙平柚、滇朴、桂花、银杏、水杉、紫玉兰、樱桃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苗木形成的,这里的苗木栽培不使用化肥。目前,30多公里生态带建设成效明显,高海公路沿线已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观带。

  位于高海公路以东至滇池湖岸,北起碧鸡镇古莲村,南至西华红联村民小组的西华湿地,是滇池西岸所有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块,面积约781亩,湿地修筑栈道447米,种有柳树、中山杉、滇朴、桃树等乔木及睡莲、金鱼藻、香蒲、风车草等水生植物25.7万丛,形成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景观大道。

  很多的湖滨湿地周边都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玩耍,在东风坝湿地,一位老人说:“滇池受污染就像亲人得了重病,让人心痛、难受。”50年前他和好朋友们在滇池里游泳,那时滇池水是清幽幽的,每逢夏天,游泳的人特别多,岸边水草丛生,树木成荫,鸟声不断。后来,滇池被污染了……“如今,滇池西岸的环境变好了,很多人都喜欢故地重游,呼吸新鲜空气。”

  据张哲介绍,随着长达72公里湖滨湿地的建成,也为鸟类提供了安身之地。眼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你走近湿地都可以看到好多鸟儿,听到鸟的歌唱。此外他们还从市鸟协了解到,随着环境的变好,在滇池地区绝迹20多年的珍贵鸟类黑翅长脚鹬、黑尾蜡嘴、黑水鸡、绿鹭、白鹭、棕背伯劳等鸟类也重现滇池西岸。(昆明日报通讯员李燕记者张猛报道)

  昆明首现白头鹎

  从来没在昆明地区出现过的我国特有鸟类——白头鹎,最近现身福保文化城,为昆明增添了不少色彩。

  2009年8月8日,昆明市鸟类协会会长王紫江说,8月3日,市鸟协专家在福保文化城周边考察时发现一群白头鹎,这种鸟在昆明地区属首次发现。白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长期以来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但云南境内较少,尤其昆明更是罕见。这种鸟体长约19厘米,眼后有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其余身体是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嘴黑色,脚亦为黑色,叫声是典型的叽叽喳喳的颤鸣,鸣声婉转多变。它们食性随季节而异,是杂食性鸟类,是天气过冷不喜欢外出的遛鸟。

  王紫江说,这群现身福保的鸟群由5只白头鹎组成,但究竟是迷了路的鸟,还是因为逃越或随环境变化飞到昆明定居,目前尚不清楚。但近年来,随着昆明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观,绿鹭及黑翅长脚鹬等珍贵鸟类也重现滇池湿地,同时以前昆明没有的三趾鸥及红耳鹎等鸟现在也有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