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云南省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的启示

admin 2009-12-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国家级苍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大理人视若“母亲湖”的洱海,是周边百姓的生命之源,有80万人一直饮用洱海水,还有11个乡镇28万人一直靠洱海吃水、种田和打渔。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国家级苍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大理人视若“母亲湖”的洱海,是周边百姓的生命之源,有80万人一直饮用洱海水,还有11个乡镇28万人一直靠洱海吃水、种田和打渔。
  据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公布的数据,20世纪七十年代前我国湖泊基本属于贫营养或中营养水平;80年代末,被调查的26个湖泊中已有61%处于富营养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已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具备发生富营养化条件的湖泊面积达到14000平方公里。
  对于北方来说,12月中旬是一个天寒地冻、千里冰封的季节,但站在云南大理市洱海西岸的才村码头,高原的阳光热情地抚慰着远方绵延的苍山,清波荡漾的洱海水显得格外温柔,湖边绿树荫荫,水面上有数只黄色的大野鸭在欢乐嬉戏,时而潜水捕鱼。忽然,一只白鹭从湖面掠起,停在水边高耸芦苇的顶梢,随微风悠然摆身……这是本报记者跟随中国环境记者协会,采访洱海污染治理情况时看到的。
  从2004年起,洱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三类,2008年,有8个月份水质达到二类。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称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但有谁知道,洱海曾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发生大面积蓝藻爆发,部分水域水质甚至下降到五类。通过3年的治理和修复,洱海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目前,“洱海经验”——“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已在全国推广。
  湖泊富营养化是污染治理和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难点,洱海保护治理究竟是怎么做的?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全国大部分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治理与保护有何借鉴之处?

  ————采访现场————

  10万平米生态修复带成洱海减污的“睫毛”
  向洱海走去,依次经过长满“苔藓”、种植着美人蕉和芦苇等挺水植物的三个水池。原来这些水池都是将洱海边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水经过三级沉淀,挺水植物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后,再排入洱海。
  沿着洱海边漫步,记者还看见湖边的岩石上长满了长丝条状的绿色水草。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局长李琼杰告诉记者,这些水草,还有水池的“苔藓”等都有很好的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作用,但如果水质太差,这些“敏感”的水草就会马上灭绝。
  据悉,大理州政府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在才村码头建立了南北长约500米、东西纵深约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才村生态修复带,成为洱海保护减污的“睫毛”。
  
  ————治理经验————

  生态湿地降低氮磷负荷
  镜头一:罗时江河口生态湿地,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在微风中拂动,火红的美人蕉、波光水影让人无法想像原来这里曾是散发着恶臭的连片臭水沟。
  罗时江、永安江和弥苴河“二江一河”入湖水量占洱海来水的70%,污染物占65%,拦住这“二江一河”的污染物,将极大改善洱海的水质。李琼杰说:“由于罗时江流域村落集中,过去面源污染问题相当突出,水质最差达到劣五类。”
  经验总结:如今,通过规划建设面积1300亩的罗时江河口生态湿地系统,由湿地区、园林绿化区、湿地观光带、湿地休闲区组成,这也成为洱海保护的最后屏障。李琼杰说,通过修复后的河口湿地,将有效降低罗时江径流的氮磷负荷,从而减少进入洱海的氮磷总量,减轻洱海富营养化水平。
  集中式牛粪换沼气“一举数得”
  镜头二:洱源县右所镇南登沼气站,三个并排横放着的蓝色大罐子,上面标着“高效厌氧发酵罐”、“沼气净化池”等字样,还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巨大太阳能板。原来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沼气处理设备——太阳能中温沼气站。
  洱源县在洱海的上游,以农业立县的洱源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密集的村庄、大量乳牛养殖和农业种植,是洱海治理中困难最大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
  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县有93%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大牲畜存栏达13.7万头,其中乳牛存栏达5万多头。
  经验总结:洱源县副县长马利生介绍说,太阳能中温沼气,是利用太阳能加热发酵生成沼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农户家,沼液沼渣作为高效有机肥还田。一个沼气站每天可处理8吨牛粪,产生的沼气足够150多户农户使用。沼气站实行市场化运作和保本微利经营,以每吨80元收购牛粪,每立方米2元向当地农民提供沼气。
  据悉,洱源县大力兴建沼气池和沼气站,目前全县已在乳牛养殖户集中的地方建立了5座太阳能沼气站,不但解决了沼气池在冬天气温低、废弃物少时沼气就会“断气”的问题,并且将牲畜粪便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液体和固体),实现了资源化循环利用,也避免了其成分流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保护了洱海水质,并改善了当地的能源利用现状和农业肥料利用状况,避免了由于能源短缺造成的森林破坏。
  不起眼的白族小楼提供技术支持
  镜头三:洱海边有一栋不起眼的白族小楼,这个挂着“国家重大水专项大理洱海项目才村工作站”牌子的小楼里生活、工作着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等多家国家级科研单位的数十位科研人员,他们从2004年就在洱海边开展了湖滨生物多样性调查、缓冲带污染特征以及入湖污染规律等研究。
  建立于2009年的才村工作站主要负责的是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的“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缓冲带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湖泊水生态内负荷变化研究与防退化研究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为洱海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治理修复技术。
  经验总结:在洱海的治理修复,一个重要经验是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内外最新的水污染治理科技成果。湖库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科学规划,来自全国各地湖泊治理专家在洱海开展了湖泊富营养化、氮磷污染控制、藻类生长和爆发规律、水体自然修复和湖滨带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等。
  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战役”
  镜头四:在洱海保护治理“战役”中,大理实施了总面积12334.98亩的滩地实施退田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半年全湖封湖,禁渔。这些举措,直接涉及湖内2.5万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放弃了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洱海人为之做出了巨大牺牲,但是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村民感言:记者在罗时江河口生态湿地随机采访了上关镇西闸尾村的杜子钧,这位常年工作在高原阳光下,黝黑的农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以前水不好,游客来了觉得水臭,不愿意呆着。现在水清了,他们就愿意留下来,吃个饭、住下来,对每个人,洱海保护都非常重要。”他说。
  
  记者手记

  刚进入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局长李琼杰就跟记者讲了一个关于洱海的电影,在解放初,一个战士来到大理,由于不懂当地的文化习俗,在洱海边“方便”了一下。被国民党特务挑唆的土司认为,这个战士污染了洱海,冒犯了洱海的神灵——土司放出的鸟都不飞了。因此,必须将其斩首来平息神的愤怒,否则神灵将降罪于洱海边人们。
  “这个电影带有当年的政治色彩,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千百年来,洱海人对洱海的尊重和保护。”李琼杰说。
  在洱海边的很多地方,记者都能看见“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亲”这样的话,这是新时代人们对洱海,对循法自然、对“母亲湖”保护的科学认识。
  不过洱海的富营养化治理不是一劳永逸的,李琼杰喜悦又担忧地表示,“富营养化治理成果是脆弱的,一旦排污加大,洱海生态和水质将马上发生变化,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希望在‘十二五’国家课题中,继续加大对洱海富营养化治理科技支撑力度。”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