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从石坡到草绿羊肥 山村巨变折射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

admin 2010-03-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长顺县林下种草,草上种果,果下养鹅养羊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石漠化模式好得很;竹子托不仅是有了大变化,我看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18至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督查组赴长顺督查时,对长顺石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是其中重要课题,长顺石漠化治理有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记者前往该县石漠化治理最前沿的竹子托村一探究竟。

昔日荒凉的石山坡,今日已是草如茵羊成群。

  “长顺县林下种草,草上种果,果下养鹅养羊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石漠化模式好得很;竹子托不仅是有了大变化,我看是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1月18至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督查组赴长顺督查时,对长顺石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是其中重要课题,长顺石漠化治理有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记者前往该县石漠化治理最前沿的竹子托村一探究竟。

  “驯石”记一:综合治理粮补先行

  3月1日艳阳高照,两年前凸凹不平,牛粪泥水漫过脚踝的通往长寨镇竹子托村的14公里山路,被光滑厚实的水泥路所取代。昔日大风一起风沙扑面的公路沿线,如今绿草如茵。草地上一棵棵刀把般粗的核桃树迎风摇曳。透过车窗,数十群白云般的羊儿在绿波中飘来晃去,春草甜甜的草香沁人心脾,好一派人间仙境。

  殊不知两年前,这里与中坝乡、鼓场乡等10多个村寨的数千农民一样,由于石漠化严重断水断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而被迫准备外迁。

  县委书记杨永英对记者说:“长顺直至今年,县财政收入方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农民人均纯收入3042元,比去年净增390元。长顺穷就穷在石漠化问题上。长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我省石漠化重灾区,石漠化在全县17个乡镇广泛分布,总面积达182.9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21%,石漠化面积居全省前列(长顺县被列入我省55个、黔南州7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

  再穷也不能苦了群众。长顺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编制的《长顺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引起了中央和省、州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上级批复:拟通过3年的综合治理,实现石漠化治理面积72.5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88.8%,工程累计预计投入132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地方政府匹配124万元。

  “不做则已,要做就力争做得最好,誓让荒坡披绿,牛羊成群,山泉增流,干河重现生机”长顺县县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组组长陈治松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县委、县政府宏观决策,长远着手。将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选在以冗雷河、洗布河、水泼龙河、乌麻河4条小流域上。涉及3个乡镇的24个村,总人口3.11万人,岩溶面积174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81.74平方公里。

  林(草)、地争粮,这是石漠化治理不容忽视的问题。竹子托村农民杨林一语道破:“就那丁点田地种庄稼糊口,再拿去种草种树,我们还不得饿死。上级一直想帮我们治理石漠化,可是过去很多群众根本不撒草种;有的甚至将领回的树苗当柴烧了,将领回的种羊杀来吃了,就算树苗成活不久也被村民砍掉挖了根。”

  吸取过去“(树苗)种一坡,无一棵;(禽畜)发一批,无一只”的前车之鉴,工作组决定分短、中、长三阶段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短期:保证项目实施户的田地树(草)种得下,粮食吃得饱。结合核桃产业发展,长顺县对退耕还林(草)种植核桃的农户,县政府每年每亩补助239元,连补3年并出资购买肥料给农户,无偿发放核桃苗和草种。补助解决了群众短期无法种植粮食,吃粮困难的后顾之忧,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中期:项目主要以草地套种核桃为主,在起初1至5年内核桃还没有到达丰产期,还不能产生良好效益前,工作组在给项目实施农户发放大量种羊的同时,免费发放在草地上配套发展的绿壳蛋鸡和肉鹅给农户养殖。如今项目区已向农户发放绿壳蛋鸡3万余只,专业养殖户100多户;发展草地生态养鹅1万多只,养鹅户60多户。中期鹅、鸡养殖使项目实施农户形成规模养殖,不依靠政府补贴和种植庄稼,手里就有余钱。

  长期:项目农户以种草养羊套种核桃为主体,5年之后,牧羊成群,上万农户放下锄头当羊倌;核桃成林,采果卖钱奔小康。二元收入稳定格局形成,使项目区山清水秀,农户过上牧羊成群,林茂果丰的幸福生活。

[NextPage]
  “驯石”记二:不等不靠奋起突围  

  一切美妙成为现实源于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为让事情有人管。长顺县打破部门条框限制,县委、县政府联合下文,要求县发改局、林业局、水利局、农办、交通局、民政局、建设局等部门统一协调,对石漠化重灾区进行封山育林恢复生态,改造坡改梯,种植经济林和牧草,修建排洪渠、引水渠,防洪排涝,确保农田灌溉,实现山、水、林、田、路、果、畜综合治理。同时小组从县畜牧局、林业局等部门及部分乡镇抽调了17名28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组成竹子托工作队,长期挂职驻守在项目点开展工作,对核桃种植区及封山育林补植区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监督,现场指导施工人员挖坑、施基肥、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聘请8名专业护林员(其中石漠化工程资金聘请2人,县政府出资聘请6人)对石漠化工程区内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进行全天候管护,切实巩固工程实施成果。 

  为确保有钱办事,长顺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25万元为工作队提供工作经费;为保证农户的吃粮问题,对实施项目集体转产种养的农户,在未产生效益前,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转产农户的吃粮补助;每年从财政安排30万元作为项目区畜禽防疫经费。      

  一年之际在于春。错过这个村,就没有那家店,草木种植亦如此。 

  项目通过,要经层层审批,若等资金到位时再搞,可能会误了当年的农时。长顺县决定在项目实施中超前谋划抢农时。在上级资金还未到位之前,长顺县于2008、2009年从县财政借支300万元提前启动项目,在每年10月中旬完成牧草播种,12月底前完成羊舍修建,为来年引进羊群提前准备。在次年验收中,长顺提前垫资启动,与等到4至5月上级资金到位时方启动的其他地区大不一样:届时长顺石漠化治理早已是绿草如茵,核桃绿满枝头,山野牛羊成群;而后启动的地区草种难以发芽,果树成活较低,羊群只得靠买饲料养殖。  

  如今长顺已初步形成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林草配套,草牧结合的“羊角屯村——竹子托村——中坝乡——摆所乡——鼓场乡——交麻乡”方圆60多公里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驯石”记三:种草养殖石头开花 

  石漠化治理改变了村民们的贫困生活。记者在前往竹子托村的路上,不时有村民们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10多个妇女和小孩正沿着公路,分批将一群群呱呱直叫的白鹅往嫩绿的草坪和林下赶。村民杨林和杨佐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县里无偿给我们村发了6400只鹅苗,才养1个多月,每只足有2公斤还多,估计再养1个半月就有4公斤左右;现在很多老板要来收鹅,按1公斤20元计算,每只鹅要卖80元,6400只要卖50多万元,分摊到全村209家,每家两个多月就收入2000多元。这在以前,我们一家几年的总积蓄都达不到这个数。鹅吃草节省粮食,如果搞好,一年收1万来元没问题。”  

  在一个小山坡上,农民王琨新搭建的羊圈一字而摆开,他正手搭凉棚远眺旷野里星罗棋布的羊群算着发财账:“我前年领到上级发给的30只羊,现在发展到了91只大羊和30只小羊。因为种的草嫩而肥,羊长得快,3个月小羊可长成17公斤左右的大羊。一只现在人们卖450元左右,但我还要发展,舍不得卖,要卖现在可卖4万多元。我现在养了几百只,请了几个村民帮我守羊,每人每月给他们500多元的工资。再过两年,我想自己成为10万元户应该没问题。” 

  靠养鹅、养羊,很多村民脱贫富了起来。两年前满是摇摇欲坠的茅草房和叉叉房的竹子托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70%的农户推翻旧屋建新房,30%的村民买了摩托。村民杨殿衡更是建起了4层楼的大砖房,还买了辆10多万元的大卡车。 

  在浙江打工的王克州听说上级帮扶家乡就回来了,他承包了10多户农户的140亩草地,目前养羊上百只,待羊出售后与群众对半分成;在政府的引导下,目前竹子托村已成立了养羊合作社,100多户养殖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计量放养、轮番牧草、防疫、种苗、销售等合作协议,目前全村种植牧草面积达14469亩。 

  帮扶队员王章益说:“石漠化种草养殖对路了,更大的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该村共种了5500亩核桃树,每亩种50棵核桃,全村共种了27万多株核桃,5年后每株挂果25至150公斤不等,每棵树年产值500至3000元,全村年果树产值近亿元。 

  2008、2009年度长顺县设计项目总任务量为人工造林3870.4亩,封山育林18775亩。2008已完成人工造林1150亩(经济林核桃1000亩,生态林柏木150亩),封山育林12195亩(用柏木补植400亩),完成草地改良315亩;2009年9月底前启动建设,如今已完成人工造林1850亩,封山育林12195亩。

[NextPage]

    何谓“石漠化” 

  包括石漠化在内的荒漠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防治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还有约45万人,目前正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移民搬迁。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至40%之间。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