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称沙尘暴影响中国16省份 源头从蒙古高原来

admin 2010-03-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沙尘暴席卷北中国国际治沙再提日程。和西南大旱相互呼应的北方沙尘,在干旱的气候以及强劲的冷空气作用下,卷到数千米高空,一路东袭、南下,席卷了半个中国,甚至漂洋过海。虽业界认为仍属正常天气波动,然而脆弱的生态一直提醒着人们:治理沙化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

 

  沙尘暴席卷北中国国际治沙再提日程

  和西南大旱相互呼应的北方沙尘,在干旱的气候以及强劲的冷空气作用下,卷到数千米高空,一路东袭、南下,席卷了半个中国,甚至漂洋过海。虽业界认为仍属正常天气波动,然而脆弱的生态一直提醒着人们:治理沙化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

  影响最广沙尘来袭

  料峭的冬日刚刚过去,一场前所未有的沙尘暴即席卷了半个中国。

  3月16日,甘肃发布黄色预警。沙尘暴首先在甘肃民勤等地出现,随即而生的扬沙天气迅速蔓延至甘肃全省。

  几乎在同时,从蒙古高原上卷起的弥漫黄沙随着强劲大风席卷南下,不到三天,就几乎淹没了北中国。“半空中,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阳光。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3月19日的北京,正如老舍先生《正红旗下》中的描写。“沙雾”并未就此停步。三天之内,它随西北风一路而南,经西北和华北跨越黄河,随后越过长江,向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进发,直达港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证实,强沙尘还漂洋过海,波及朝鲜半岛、日本,波及面为近五年最广。

  据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监测,沙尘天气影响的中国国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2.7亿。

  与去年相比,“今年发生的沙尘天气具有发生次数偏多、首发时间偏晚、发生时段集中、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说。

  长期从事干旱气象和沙尘暴研究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李耀辉研究员告诉南方周末,影响中国16个省份的这次沙尘暴天气,范围如此之广,确实是近几十年少见。

  沙从蒙古高原来

  “每年春天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头,主要分为境外和境内两部分。”中国知名的治沙研究机构中国气象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告诉南方周末。其中约六成来自蒙古国西部和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的沙漠区,另外四成则来自中国境内。

  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甘肃交界的库姆塔格沙漠,内蒙古阿拉善盟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硕大的沙源区宛如一条巨大的弧带,在中国大陆的北缘构成了一道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些都是最主要的沙源,且大多处于干旱区内。”王继和说。河西走廊的甘肃省,4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就有1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亦成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受蒙古高压的影响,这道风沙线上春冬两季大风凛冽,风蚀沙化严重,直接威胁着中国内陆安全。

  “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条件。”李耀辉研究员分析说,首先要有沙尘源,沙漠和裸露的耕地是主要的沙尘源;其次是大风,将沙尘源地表的沙尘粒子吹离地面;第三还需要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将吹离地表的沙尘粒子输送到高空。

  对于此次影响半个中国的沙尘暴,李耀辉说,成因可能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除北疆外,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降水相对偏少,地表比较干燥;其次是这次冷空气的强度大,势头猛,造成了很强的地面大风。春季本身就是冷暖空气交汇的季节,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多,加上北方大部地区升温明显,积雪消融,土层解冻。一旦冷空气活动造成大风,很容易发生沙尘天气。

  李耀辉指出,在地表状况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沙尘暴的变化跟大气运动的周期性有直接联系。如果冷空气比较强,沙尘暴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就会大。“在大风的输送下,沙尘从数千米的高空飘过来,从气象学角度看,这是无法阻挡的气候现象。”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原中央气象台台长李小泉说,“这种沙尘起来以后,随着比较强的西北风,将这些沙子向东向南转移,因为沙尘强度比较强,范围比较广,所以一直蔓延。”

  不过,李耀辉强调,统计分析表明,近40年来,北方的沙尘天气的总体趋势是减少的。这主要与大气运动的周期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地面大风发生的次数,具有减少的趋势。“总体来讲,最近十年,沙尘天气确实在不断减弱,今年即使说沙尘天气强度大一点,次数多一点,也处在正常天气波动的范围,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什么特别异常的情况。”李小泉说。

  治沙是人类共同的事

  为了阻止沙尘,国内已付出很大努力。但王继和指出,“局部有好转,总体还没有出现明显变好趋势”。

  3月中旬,农业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证实了这一判断。该报告说,虽然部分草原生态正逐步恢复,2009年春季全国发生沙尘暴7次,比2000年减少9次。但监测结果同时表明,从整体上看,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水土流失面积接近1333万公顷。

  “中国沙漠主要在内流河地区。一旦中下游的水量减少、土地退化,沙漠就会扩大。”王继和说。如果再加上过度采矿、放牧及气候变化,都会使沙尘暴再度加强。

  不仅国内,中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蒙古高原,由于采矿、过度放牧、地下水减少等原因,草原的退化并未有太大改善。

  一位在蒙古从事矿业投资的浙江商人告诉南方周末,蒙古矿产资源丰富,铜、煤、铁等矿更是矿业投资者的热土。但大多矿业投资者并没有遵守环境保护的措施。以他在蒙古期间考察所见,采矿所在地几乎都已成“不毛之地”,到了枯草季节,跟“沙漠没什么两样”。

  “沙尘暴无法根治,但治沙可以缓解沙尘暴的影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根据研究,荒漠区内如果有防风固沙林带,减少或减轻沙尘暴的强度可以达70%,有绿洲可以减缓90%。”

  在中国境内,为了防风治沙,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至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造林5.34亿亩,规划范围正包括主要沙源地内蒙、甘肃中北部等地。而在中国境内最主要的沙源地阿拉善盟,SEE生态协会等NGO的植树活动亦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地表覆盖,减少尘源。”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过,王继和说,这些只能解决国内沙源地的问题。由于财政困难、人口少、草原沙化面积大,在中国境外的蒙古国治沙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几年来,中国开始致力于与蒙古国等沙源地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作为中国知名的治沙研究机构,自1993年以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受中国商务部委托,已代表中国政府成功举办了多期“沙漠治理技术推广国际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相关人员。研究所还与蒙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就培训蒙古工人和合作实施治沙计划进行商谈。

  和以前日韩等国在中国治沙一样,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已开始帮助蒙古在中蒙边界的扎门乌德植树造林。此外,韩国东北亚森林论坛组织也与蒙古合作,建立绿化带,防止南戈壁地区被流沙侵袭。

  “防沙治沙,是人类共同的事。”王继和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