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暴雨成灾凸显规划短视 新排水系统不及千年古沟

admin 2010-05-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逾千万人受灾,过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4月1日以来,全国1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和狂风的袭击。目前,汛情仍在肆虐。14日,一周以来第三次强降雨再袭广州,降雨强度和过程总降雨量超过了5月7日。这一次,广州发起了一场抵抗暴雨内涝的“全民动员战”——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城管、水务、民防、排水抢险等部门紧急拉动投入抢险;市民自备沙包避险自救。因为预警、响应、排水更快,救援更及时,这一次特大暴雨广州市区受浸点从5月7日的118处减少为99处。



  现代排水系统竟不如“千年古沟”

  南方暴雨成灾凸显城建规划短视标准偏低

  逾千万人受灾,过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4月1日以来,全国1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和狂风的袭击。目前,汛情仍在肆虐。

  14日,一周以来第三次强降雨再袭广州,降雨强度和过程总降雨量超过了5月7日。这一次,广州发起了一场抵抗暴雨内涝的“全民动员战”——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城管、水务、民防、排水抢险等部门紧急拉动投入抢险;市民自备沙包避险自救。因为预警、响应、排水更快,救援更及时,这一次特大暴雨广州市区受浸点从5月7日的118处减少为99处。

  即便如此,14日暴雨来袭时,记者在广州街头看到,原本四通八达的中山一立交桥及天河立交桥,在暴雨中顷刻化作一片汪洋,水已深及大腿。

  有专家指出,作为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城市,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仅仅减少了19处受浸点,“不足以说明未雨绸缪的效果,反而更加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中的软肋,以及市政规划建设中的硬伤。”

  广东省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段华明认为,这些年城市规模发展很快,楼堂管所建了不少,但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欠账不少。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城市“硬质化”无法自然渗水,使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不堪重负。

  “重地上轻地下”,在专家眼中,这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隐藏在漂亮的高楼大厦下面的,是城市脆弱的排涝系统。

  段华明介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沿用前苏联模式,称为下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下水系统是能在里面撑船,排涝能力很强的“地下运河”。广州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道达到一年一遇标准的占到总量的83%,而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仅占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

  13日到14日,江西省赣州市出现暴雨,24小时降水将近百毫米。倾盆而下的雨水,并未让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发生明显内涝。赣州市古老的城市排涝设施——福寿沟仍在地势相对低洼的老城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赣州三面环水,是赣江的发源地,章江、贡水在这里合流而成赣江,使得这里自唐末建城以来就为内涝所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

  赣州市文物局局长韩振飞介绍,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不仅是“宋城赣州”的一处重要文物,而且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是赣州市老城区十多万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赣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钟永浩介绍,福寿沟是一个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福寿沟与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这些池塘在暴雨来临时可以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还可以养鱼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

  韩振飞说,福寿沟宽90公分、高180公分的断面,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令人赞叹”。

  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如此脆弱?

  给排水专家、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益飞说,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城市排涝工程的标准规范太低。他说,水利部原来的城市排涝标准是防御20年一遇的暴雨,目标是“一日暴雨一日排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标准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