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河北廊坊三年大变样:城市“生态文明”新试验

admin 2008-07-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6月19日正式启动的廊坊万庄生态城项目,是河北省第一个启动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把“生态”的种子点播在京津之间。结合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等项目,中国城市从南到北开始了在生态道路上的竞跑。
  核心提示 

  今年6月19日正式启动的廊坊万庄生态城项目,是河北省第一个启动的生态城建设项目,把“生态”的种子点播在京津之间。结合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等项目,中国城市从南到北开始了在生态道路上的竞跑。

  而这,对于重塑中的河北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围绕廊坊万庄生态城项目建设所透露出的相关信息,或许能为三年大变样中的河北城市提供某些启示。

  1、新空间 依托村落架构

  提到城市,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对立面———农村,尤其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城乡矛盾带来诸多经济和社会难题。

  而廊坊万庄生态城,却要将这种看似对立的各方实现融合统一。

  据笔者了解,项目规划区域内涉及15个村庄,10万人口,新城开发不会采取隔离农村、推倒重建的方式,而是提出在逐步开发中尊重原有地理、文化和原地历史,将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的开发思路。

  为此,区域中保留了大量基本农田,保留万庄特有的万亩老梨树,保留部分道路,也充分考虑区域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完全可以具有高竞争力,并成为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兰、以色列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摩立特公司副总裁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谭瑞博士认为,农业对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样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忽略。

  基于这种理念,项目建设保留了启动区内2100公顷农田,进行后现代农业改造。

  可以想象,未来万庄,经过重新培训的部分农民,仍然可以保持在祖辈传下的土地上耕耘,创造新的价值。

  “农业是万庄生态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这座生态城而言,农业不仅是产业,更是城市生态的缓冲支架和重要建设内容,是生态与形象的核心。”廊坊上实万庄生态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规划区内各村落将通过混合开发成为多功能社区,各区之间都有绿色走廊连接。

  为避免城市化破坏当地原有的农业文化形态,“区域内历史建筑和街道样式将作为历史足迹保留下来,现有村落、社会网络、传统文化不会因城市的开发而消失。”身兼伦敦市长规划顾问的奥雅纳可持续发展总监彼得·海德对此很有信心地说。

  万庄生态城的空间战略构架上,把基础放在了农村。

  根据规划,万庄新区将从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现代农业和集群化服务制造业经济为主的多元化村落体系,以现有村落形成组团,成为一个与京津走廊连接的城镇中心群。

 这种设置,还可以有效应对中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地域性文化危机。

 为此,生态城尊重了当地村民的建议,为当地万庄大集甚至踩高跷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这种城市开发建设理念,很合廊坊城区未来发展的胃口。”廊坊市广阳区区长邳振一如是评价。

  2、“以步代车” 主导交通方式

  城市速度,代表之一便是汽车。

  但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庞大,汽车与日俱增,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中难以回避的并发症。

  而诸多城市为此进行的道路改造,还是在为汽车通行寻找出路。

  生态城的根本出发点正好相反,交通的设置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健康和更惬意的生活。

  生态城市专家理查德·瑞杰斯特认为,现在人们更注重废物回收,也愿意购买节能的汽车,但却偏要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和朋友很远的地方,不放弃驾车。这种生活方式让城市交通变得举步维艰。加之城市区域划分功能单一性,这些都增加了城市对汽车的依赖和距离跨越对能源的需求。

  而万庄生态城则采取了“就近可达”的理念。即把人们在城市中各种可能需要的设施都设置在彼此接近的区域。这也意味着城市必须走紧凑型道路。

  “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无形中又助长了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增加污染和能源消耗。”生态城市的理念坚持者认为,城市的生态诉求,必须考虑给汽车设置一个适当的交通定位。

  根据规划,万庄生态城将设置便捷的交通体系,让社区内健康步行、自行车代步取代汽车。

  生态城要颠覆以往的传统模式。

  从已经完成的城区组团分布图上,记者看到,居民从社区居住点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时间分别用大小圆圈进行了圈注,从5分钟到10分钟不等。

  未来万庄城区内,所有人可在3分钟步行时间内到达公共开敞空间,所有人次平均出行距离少于10公里,所有小学设置在距居住区500米范围内,中学设置在距离居住地1000米步行范围内。

  就近可达,让“步行”和自行车成为万庄未来交通一种常态。汽车使用主要在公交和流通两大方面。

  规划特别提出,城际间采用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居民区公交服务半径在400米以内。建立统一的物流配送系统,甚至包括废物回收车辆。

  据了解,这个生态城的目标是到2020年,货运与废弃物收集车辆减少40%;总交通量减少20%,减少70%的废弃物收集车辆。

  “就近可达,意味着土地的紧凑型混合开发。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从而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这又将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减少医疗保险的支出,形成更加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会使本地区投资开发的价值得到提升。这也是城市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一部分。”彼得·海德先生以为,这是当前生态城市必须关注的方面。

  3、城市平台 瞄准京津而设

  在万庄生态城项目展示中心施工现场,记者的手机便可以接收到近邻北京的旅游短信。

  万庄新区定位生态城的开发理念,或许能从这种与北京的时刻亲密接触中得到灵感。

  而这,正是政府一直考虑的。

  6月19日项目启动仪式上,廊坊市市长王爱民直切主题:“北京就是一座金山,各样的基础设施条件,都可能被廊坊所用,成为发展自己的条件,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能否将这些条件拿来,就看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平台。”

  说到底,万庄生态城肩负着廊坊城市经济新跨越的使命。生态定位,让这座城市在京津走廊内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为此,生态城在产业规划上瞄准了“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总体定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技术应用基地、信息产业基地、总部与研发基地、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域休闲消费中心。

  这种基于区域定位的产业规划,不仅符合廊坊城市产业特质,而且也是一次培育城市竞争力的机遇。

  对此,生态城所在廊坊市广阳区区长邳振一更是直言不讳:“生态城起来后,二产我们就不搞了。除了生态城,我们还要搞商业圈、文化创意产业园、物流产业园、汽贸一条街,这些都是针对北京市场来的。随着商业业态的成熟,吸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有信心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难怪,廊坊市将此新城的开发,称为铸造依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之箭”的重要一环。

  4、开发模式 整合全球资源

  据了解,万庄区涉及总面积80平方公里,到2020年一期开发将达到23平方公里。

  如此浩大的开发建设,非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难以支撑。

  在新城开发中,廊坊市采取了三方投资的开发模式,成立的廊坊上实生态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上海上实集团控股,上海另一家公司与廊坊市广阳区参股。

  “上海上实资金实力雄厚。他们与国际上众多知名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投资顾问等专业机构都有战略合作关系,上海东滩生态城项目就是他们主导开发的。生态理念提出来了,实际操作需要整合全球技术。”邳振一说。

  据介绍,参与万庄生态城规划的奥雅纳公司,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这些人来自全球10个国家。

  正是依托这种合作模式,万庄生态城建设中专门有一支国际资深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借鉴最佳的实践案例和新技术。

  在进行项目规划中,外方人员了解到新西兰关于在城市中推行利用高效低碳的资源管理方法种植绿色蔬菜的经验介绍,便开始与开发此项技术的公司进行接洽,并开始为这一技术引进万庄进行落地研究。

  彼得·海德先生介绍,在万庄生态城规划中,涉及的专业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包括经济学家、工程师、生态学者、社会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金融家、商务模式专家、策划人员、公共事业及政策专家,甚至艺术史学者、考古学家。

  如此多的借用“外脑”与专业人士,万庄生态城规划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链接

  生态城

  “生态城”一词源于生态系统的术语,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生态城市”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全方面的时空和谐;

  ■物质、能量、信息不断趋于更高效利用;

  ■所有生态要素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局部及整体处于最优化状态;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国内外主要生态城市

  国外:美国加州伯克利、日本北九州、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怀阿拉、新西兰的怀塔克尔、丹麦的哥本哈根、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英国的曼彻斯特等。

  国内: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新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此外还有江苏、山东等地都在筹划开展生态城建设。

  相关新闻

  廊坊生态城建设一览

  ■12年建成移民城市

  据记者了解,廊坊万庄生态城远期开发总面积为8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城市建设用地17.5平方公里,到2020年万庄将成为一个以就业驱动的移民城市,预计人口将达到18万,人均GDP约8.8万元。

  根据万庄生态城项目建设顾问公司仲量联行战略顾问部总监李杰介绍,生态城的建设将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2年,属于建设启动阶段,第二阶段从2013年到2016年,属于成长阶段,第三阶段从2017年到2020年,进入大规模的住宅和酒店建设阶段。

  负责生态城开发的上实集团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生态新城建筑的容积率将保持在1.0左右,建筑高度为6-8层,没有高层建筑;80平方公里中,新城城市建成区为30平方公里,其他区域为绿化和农田等;同时,生态城计划设立两个CBD中心,便于人员流通,从而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理念。

  ■城市能源100%可再生

  据记者了解,生态城将使用生物质能CHP工厂。规划提出每年至少350天空气质量高于2级,每个部门每年建筑用电需求减少68%,供热需求减少72%,供气需求减少83%,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9%。

  生态城中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80%的冷却需求来自自然通风,或者是必要时借助机械的制冷系统,能源供应的运营中零碳排放。

  污水系统全覆盖,全部家庭可使用直接饮用水,提供非饮用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双重网络体系,所有家庭用水可用于农业再循环与再利用,90%建筑使用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所有农业用地采取节水灌溉模式。

  ■第三产业成为发展重点

  在生态城建设对农村进行整合改造前,项目建设中依照新兴产业规划要求,最先启动现代农业建设,随着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其他产业将次第展开。

  目前,针对相关产业,项目开发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接触并签署了相关项目协议。

  根据规划,从2008年到2012年,现代农业启动后,信息产业和教育产业随后进入,居住、教育、餐饮、零售、酒店等城市配套设施相应完备,就业人数达到约4万人,其中支柱性产业(信息产业)达到约7000人就业规模。

  从2013年到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大规模零售和休闲设施开始建设,产业群初具规模,城市雏形基本形成,总就业达到6.5万人。

  从2017年到2020年,高端企业和人群开始大规模引进,旅游会展成为开发重点,农业基本全部转化为现代农业,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形成,届时就业岗位达到12.3万个,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67%。

  背景分析

  城市化步入"生态时代"

  生态文明成为城市开发潮流

  中国在经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生态城市的成批涌现,有其时代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土地荒漠化,都对我们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
  
  反观世界以工业化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诸多问题,除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更有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危机,如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核战争的威胁、人口剧增、难民潮及信念危机等。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集约式的城镇化与创建大都市为基本目标的城市化进程,同样也要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领域实现重大转变。

  城市可持续性成为首要目的

  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同时,城市人口消费了世界上3/4的能源,产生了世界上3/4的垃圾。

  虽然城市只占地球表面积的0.4%,但却排放了整个世界二氧化碳的78%,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的60%。
  旧有的城市开发模式一直为人们所诟病。面对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城市化到了必须选择生态文明道路的时候了。

  这种选择,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于是,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已经开始把城市化进程与生态化进程合而为一,“生态”已然要成为构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

  从上海东滩生态城规划设计中公布的节能技术以及廊坊万庄生态城所采取的零碳排放措施,都在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用生态城市专家们的话说,这些城市要把“生态足迹”降到最低。

  所谓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它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城市化如何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已经成为城市开发建设中最被关注的前沿问题。

  当然,与技术层面的“生态”性相适应,城市开发更为注重的是对城市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构建。一个生态型城市,它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都能够从这个“有机体”中得到生动体现。

  这种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进程中,既可以不断延续一个城市的文脉传统,也可以帮助塑造新时期统一多元的城市文化内涵,培养人们对于城市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这就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爱,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可靠的动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