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1年后长沙建成国际文化名城

admin 2010-10-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多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200余处,馆藏文物30余万件,还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沙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名城保护新路子,既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注入了充满生机的现代文明,实现了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格局。


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

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岳麓山吸引了无数游客。

“十一五”以来,贾谊故居等一批重点文物得到及时修缮。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高度,不在于城市建筑物有多高,而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有多深。

  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这座城市的根,就是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如果把这些都抛弃的话,这座城市只能浮在水面之上,没有生命力。

  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多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200余处,馆藏文物30余万件,还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沙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名城保护新路子,既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注入了充满生机的现代文明,实现了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格局。

  2009年5月,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委员会全体会议强调,长沙要把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去。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大决策,并明确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为战略目标之一。

  理念

  传承城市文明是一种历史责任


  在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看来:如果说24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光彩照人的博物馆,长沙作为其中的一间展室更具备自己的鲜明特色。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荟萃,人才辈出的长沙,被外界誉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名人故里、山水洲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有“汉文化博物馆”之称的马王堆古墓……长沙这块人才辈出的热土,孕育了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而拥有独特山水文化的长沙,更是将岳麓山、湘江、浏阳河、橘子洲与长沙城,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山、水、洲、城风貌。

  “在诸多方面的交汇融合,为长沙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铸造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和灵魂。”长期从事湖湘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刘泱泱认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历代人民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结晶,反映了历史某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有的甚至是当时的最高水平。这些遗存能保存至今非常不易,传承城市文明是一种历史责任,今人只有继承的义务。”

  保护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竞争力

  城市文化底蕴是一种竞争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也是展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硬实力”的有力支撑。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间的竞争也将从以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为主,转入以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为主的综合竞争。”市政协主席谢树林认为。

  有专家认为,1982年长沙能跻身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表明它不同于一般城市,也不同于一般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城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地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这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最好的见证。

  副市长李军也表示,历史文化,是长沙城市深厚文化底蕴所在;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沙城市最重要的“金名片”。保护长沙的历史文化,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保护长沙的综合竞争力。而为此长沙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和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有效地保护下来。

  行动

  重要文物保护纳入绩效考核


  为从宏观上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长沙市完善了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并加强了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

  长沙市于2002年开始组织编制《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于2004年底通过了全国专家评审。2002年,长沙市着手制定《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长沙还通过编制《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长沙市文物事业中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长沙制定了《城市建设中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定》、《长沙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早在1982年8月,长沙市成立了长沙市名城规划保护委员会;1996年,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委员会,2007年成立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同时,设立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推行了文物保护目标责任制,将重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纳入对区、县(市)的年度绩效考核。建立了公众监督机制,改公众“事后参与”为“全程参与”,使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修缮和管理处于公众的全程监督之下,增强了公众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和情感,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每年维修5至6处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8年开始,长沙开展了近现代保护建筑调研工作,确定了城区56处近现代保护建筑。“十一五”以来,长沙市以每年维修5-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速度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麓山寺、新民学会旧址、贾谊故居等一批重点文物得到及时修缮。

  2006年、2007年,长沙市投资10多亿元,对城区413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提质改造,同时完成对化龙池、白果园、天心街等11条历史街巷和李富春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等23处重点保护历史旧宅的改造工程,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和恢复这些历史街巷和历史旧宅的老长沙原味文化风貌。此外,近年来,长沙通过对橘子洲、岳麓山两大景区的提质和整治,使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得到跨跃式提升。

  长沙还将湘锈、花鼓戏、老字号、百年名校、历史地名和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古井名泉、古树名木等纳入了保护范围,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文化、商贸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传统艺术、工艺的特色,建立传承人制度,兴建专题博物馆,采取有效地抢救、扶持措施,促进发展。

  历史街区反映出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长沙将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作为解决推进城市化与加强名城保护这一矛盾的有效突破口。

  棚改区内文物点全部提质改造

  城市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是“空城保护”。坚持以人为本,让保护成果惠及居住其中的所有居民,是长沙市的目标追求。

  近年来,长沙市将旧城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城区二环以内730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其中涉及旧城保护区的有330多万平方米。但这些地方历史积淀深厚,文物资源集中,是长沙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资源分布区。如何处理好改善民生与保护名城的关系呢?为全面摸清这一区域内文物资源存量,妥善保护老城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沙市组织专业调查队伍对棚户区实施了全面系统的文物调查。棚户区内所有文物点均纳入提质改造工程。不同类别的文物点及其分布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模式实施利用。棚户区提质改造与文物保护工作服务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在古道巷、白果园、化龙池等历史保护街巷棚改区,实行有机棚改,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品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古道巷、白果园、化龙池等改造为具有“小巷文化”的特色商业步行街,成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对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的古城,长沙市民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联系。近年,长沙开展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之最”评比活动,数万名市民用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长沙这座古城的感情。最有长沙特色的历史民居,最有历史底蕴的佛寺道观,最有建筑艺术特色的古亭,最有艺术价值的近代公共建筑,长沙人最喜爱的老字号……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典范一一选出。

  目标

  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名城


  保护文化名城是一种发展机遇。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结晶,只要探索创新,一定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强大动力,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近年来,长沙市着眼于名城保护工作客观需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着力将长沙打造成“具有国际视野、人们引以为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

  今年6月,市委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主题,以满足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这为长沙城市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保护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随后,长沙还专门成立了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研究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制定《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脉和城市之魂。在《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要实行“三步走”,到2020年使长沙的城市开放度、集聚度、知名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创造力显著增强,国际文化名城基本建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