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武汉用法规保护水源地和城市风道

admin 2010-10-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是我国首次探索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专项规划,于2009年编制完成,并荣获2009年度中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首创在山水间划“禁建区”

  武汉用法规保护水源地和城市风道 

  《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是我国首次探索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专项规划,于2009年编制完成,并荣获2009年度中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武汉市生态框架保护规划》以创新思维,不仅空间上对市域生态空间布局与禁限建分区划定,而且从政策保障层面制定了生态空间配套管控政策,探讨了一条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守住城市发展“底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国城市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生态空间模式选择上,规划确定武汉市生态框架以“环—楔—廊”网络化模式布局,形成“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框架结构,各新城组群间“轴、楔相间”,保留城市通风廊道,保证新城组群各城镇发展品质。

  规划采用逾渗理论、碳氧平衡法等理论与方法,测算出市域、都市发展区生态用地总量分别宜控制在总用地规模的80-85%、65%-70%左右,即都市发展区范围内生态控制用地与建设用地规模基本达到2:1。

  规划通过划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对纳入生态框架体系保护的各类生态要素进行了空间落实——都市发展区内的“三区”已在1:10000地形图上划定“红线”。

  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模拟2020年城市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变,通过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等,确定城市生态敏感区;并结合城市风道、热岛效应等综合研究,划定禁建区的核心——六大绿楔核心区范围;规划对城市重要水源汉江、滠水等划出水源保护区;对山体水体及周边控制保护区进行范围界定;并依据生态框架结构要求进行绿楔间、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控制;对高、快速路等道路、铁路及市政设施划定防护绿带。

  规划重点对禁、限、建各区提出空间导引策略,制定禁限建区的项目准入原则、准入类型、准入程序,并纳入远城区空间发展管理流程。规划对生态控制区内农村居民点调控、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引,并提出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这部规划是武汉市首次编制的市域整体性生态专项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生态专项规划,规划得到市人大、市政协等各级领导、专家、市民的充分肯定,认为是推进武汉生态空间保护、城镇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