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瞄准“城市化”质量首都明年改造50个“城中村”

admin 2010-12-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市城乡接合部建设办公室日前对外界透露,2011年京城将有50个市级重点村同时开建,建设项目近200个,其中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以及回迁安置房等。
  北京市城乡接合部建设办公室日前对外界透露,2011年京城将有50个市级重点村同时开建,建设项目近200个,其中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以及回迁安置房等。

  “首都打造世界城市”的消息自今年年初的北京市地方“两会”传出后,便成为多方热议的话题,然而,有学者指出,防止“世界城市”成为口号还需以城市化发展质量为重,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

  “50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有望提升首都城市化质量。”相关专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强调,这无疑将成为京城提升城市化质量工作的重要补充。

  “补漏”要趁早 

  众所周知,北京市“不断向周边延伸”的发展方式被形象地比喻为“摊大饼”,由此产生的城市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引来多方诟病。

  从北京市城乡接合部建设办公室提供的“北京市50个市级重点村的位置图”上,记者发现50个大小不一的“城中村”分布在朝阳、通州、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昌平、房山、顺义等九个城区。

  与首都的发展方式被形象地比喻为“摊大饼”相对应,这些密布于首都版图上的“城中村”则被公认为是由于“摊大饼”手段不成熟而造成的“漏洞”。

  从事城市化进程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高晓路对本报记者分析,“漏洞”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单纯追求规模化发展所致。

  “由于早前相关规划以及市场自身对资源要素的配置等原因,城市内出现所谓‘价值低洼’地区是在所难免的。”高晓路强调,“城中村”的形成源于单纯追求规模化发展,填补这些“洼地”、提升地区整体价值对北京而言已刻不容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也对本报记者强调,改造“城中村”,填补城市价值“洼地”,将带来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社区管理科学化发展以及人口居住相对稳定等多项利好。

  他认为,北京秉承“建设世界城市”的理念,对重点“城中村”进行改造宜早不宜迟。

  “村”变“城”诸多事项需注意

  
孙大爷原来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平房乡姚家园村,该村也被纳入了此次京城重点改造的“50个市级重点村”之列。他向本报记者介绍,根据相关部门的承诺,原本是村民身份的他也将随着重点村的改造变为居民身份,同时相关回迁政策也都得到了保证和承诺。

  陈秀山认为,随着“村”变“城”进程的加快,诸如人员安置、回迁政策的落实等一系列事项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向记者介绍,重点村城市化的改造,不仅会让环境由村变成城市,村内的村民身份也会随之转变成居民。为此,在改造过程中,财政、土地、规划等方面都会推出相应政策。农民转为居民身份后的社保等政策也都在制定中。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全面开建的50个重点村改造工程对“产业项目”做出了重点明确。陈秀山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与以往单纯解决集中居住的问题有着本质不同。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低端产业,应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陈秀山认为,按照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城中心地区不应该聚集较多的低端产业,而应该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

  “50个重点村的改造只是起步。”陈秀山说,首都打造世界城市,路还很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