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admin 2011-03-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由“重速度轻质量”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阶段迈进。“积极”就是要顺应工业化加速发展、城镇化率提高的大趋势;“稳妥”则重在布局,要解决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民生、环境等问题,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毫无疑问,强化城市绿化建设是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等“城市病”、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梦想的重要战略举措。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城镇化率要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在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由“重速度轻质量”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阶段迈进。“积极”就是要顺应工业化加速发展、城镇化率提高的大趋势;“稳妥”则重在布局,要解决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民生、环境等问题,更加注重质量与内涵。毫无疑问,强化城市绿化建设是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紧张等“城市病”、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梦想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此,本报记者将以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持续而深入地关注、思考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以促进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乃至我国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敬请关注。

  随着“满城挖”运动的大规模兴起,城市绿化大树的命运就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一棵棵大树城里城外移来移去,城市的绿色却并未成比例增加。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速度、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浮躁病。

  南京移栽大树引发关注

  最近,南京移栽法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当地媒体,甚至在《人民日报》、新浪网等媒体上也都能频频看到相关报道,并引发了持续讨论。

  据报道,南京地铁三号线将迁移超过600棵行道树,其中,约有200棵为法国梧桐,部分法桐树龄超过60年。3月9日,太平北路沿线等处的法桐已开始迁移。大树移走后,在太平南路南京图书馆段,已不见往日的郁郁葱葱。

  有网友将法桐迁移前后太平北路的图片,在微博上转发给了黄健翔,请他给予关注。黄表示,作为一个南京人,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沿街的梧桐绿阴,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蔡剑华亦向媒体表示,南京梧桐行道树不是一般的绿化树,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春天,梧桐树发芽了,嫩嫩绿绿的真好看,然后开始掉毛毛了、迷眼睛了;夏天,夜晚人们在树下乘凉,摇扇子、侃大山、喝啤酒、吃烧烤;秋天,梧桐树红红黄黄绿绿多么有层次,背个画板去写生;冬天,叶子掉光了也别有韵味,配上古城墙,让人感觉南京是多么有底蕴的城市啊!”有网友不无深情地发帖说。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你不能不承认,法桐的确不仅是南京一道别致的风景,更是南京人心中一道无法抹去的文化痕迹。如今,为给城市日渐火热的建设让路,大树却不得不“背井离乡”。

  移栽法桐将南京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城市移栽大树蔚然成风

  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大规模移栽大树,南京并非孤例,反而早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类似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

  最新一期《环境教育》杂志的报道称:“郑州惠济区政府所在地,周围被总面积600亩的4个古树苑环抱。古树苑栽植树木3723棵,在880棵古树中,树龄在千年以上的3棵、500年以上的数十棵、百年以上的850棵……”

  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关部门一直对大树古树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大树能满足快速绿化、立竿见影的要求,绿化效果更突出、更明显。此外,大树具有历史文化厚重感,可以提升城市品位与格调。不过,自相矛盾的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树又往往并不特别受重视,比如当前公众关注的南京法桐,说移就移。

  一方面,因为城市建设扩张,大树在不断地流失;另一方面,为了生态、观赏、文化等种种需求,城市每年又在增树,尤其是增大树。这正是一段时期以来大多数城市的通行做法。

  在山东省青岛市,“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至少引入数十万棵大树,广泛种植在市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和繁华路段。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的大树中,除了本土树种外,相当一部分是南方树种(姑且称其为‘客树’),目的除了在于快速成林外,还能让青岛树木由绿变彩”。

  栽大树几成城市主政者的共识,就如同建设施工必移大树一样。这也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所特有的一道风景,值得深思。

  移栽的大树命运多舛

  “脆弱的‘客树’,能否在异地他乡为城市撑起一片绿阴?”面对热火朝天的城市大树移栽现象,你不能不问。答案当然不容乐观。

  在郑州惠济区的古树苑,大树长得可不好。“在我参观时,不仅看到许多树木的健康状况欠佳,还在草坪上多处见到被齐地砍伐后的古树树桩。据说,其中一棵千年白蜡刚移来不久就死了,一棵200年的大叶女贞生了病”。

  “晚景凄凉”其实是移栽大树的必然命运。2008年,在青岛市燕儿岛路种上了香樟树,但截至2010年5月,当初引进的450棵香樟树已死了100多棵,剩余的大都奄奄一息。同样,在广东省中山市,市文化艺术中心也曾种植了一棵胸径达1米的树,属石斑木属,可没过多久,大树枯萎死去。

  城市大树移栽,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应该说,是少之又少。为何?

  大树普遍适应能力低,在移植过程中需要去根去叶,尤其是根部难以完全迁出,每一次迁移就等于给大树做了一次“伤筋动骨”的手术。迁到异地后,再扎根发芽,在两三年内可能处于“假活”状态。就算能存活下来,其寿命也必然大大缩短,无法达到其自然年龄。

  不过,“香销玉殒”的其实并不只是大树,而是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的文化,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尚待转型。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大树就是城市的遗产,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水源紧张等“城市病”。如果以大拆大建的城镇化思维模式来对待,显然有失严谨。

  大树移栽表明城市浮躁

  早在2009年,国家林业局就发出通知,禁止大树移植进城。对城市移栽大树,公众也是诟病已久。

  不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树命运多舛的现象似乎一时还无法得到改变。除非在城镇化进程中,主政者的思维模式得到根本改变——由速度向效益提升、由规模向质量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转型。

  前不久,《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批评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贵族化倾向,指出现在的城市“档次高了,生活难了;城市大了,‘空间’小了”。

  的确,一段时期以来,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而所有“名片”都似曾相识。在新开发的近郊新城区,无非就是体育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主题广场、豪华办公楼、亮化美化工程,甚至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

  城市以大拆大建的方式一味求新、求大、求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投资大、土地利用率低、建筑能耗高等,成为资金、土地、能耗黑洞……这不就是城市发展浮躁的体现?

  在这种城镇化模式下,绿化建设栽大树是必然的,工程施工移大树也是必然的。

  令人欣喜的是,3月15日,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地铁浮桥、常府街等站点,进行实地调研,表示目前已停止了所有移栽工作,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优化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移栽数量。

  “砍掉的是树,毁掉的是文明,伤害的是南京市民的心。”一些市民表示。尽管法桐与地铁都是事关公共利益的大事,但政府显然应当更多地倾听民意,而不是简单移栽了之。

  也许,此次社会对命运多舛的城市大树的广泛关注,能让城市发展少点浮躁、多点理性——悉心保护大树这种城市遗产正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具体体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