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admin 2011-04-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2001-2005年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广州市及时组织开展并完成了30多项总体规划相关的规划和研究。根据《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号)和2006年8月21日建设部《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号),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包括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战略的思考以及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初步工作思路。

  ——现行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下简称“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番禺、花都两个新区的内容。本轮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总论作为全市性、长远发展策略与纲领,在规划空间上突出市域城乡全覆盖、在规划内容上突出整体战略性,在规划时限上突出宏观长远性,主要确定城市长远发展战略与目标,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与规模,总体空间布局等重大战略问题,重点制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同时作为编制各组团规划的依据;组团规划是以市辖行政区为单位的,分解落实总体规划总论的各项战略目标,着重研究市区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规划,形成地方性的近远期总体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州市辖十区划分为中心组团、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中心组团(即中心城)包括越秀、荔湾、东山、海珠、天河、芳村、黄埔和白云原市辖八个行政区范围,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则分别涵盖番禺区、花都区两个新的市辖行政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10个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城市性质确定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

  规划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总人口1225万,城镇人口1040万,其中市辖十区总人口1035万,城镇人口920万。市辖十区人口分布:2010年中心组团总人口680万,其中城镇人口628万;番禺、花都组团总人口355万,其中城镇人口292万。

  规划2010年市辖十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78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组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9平方公里(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用地28.9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7.42平方米。番禺、花都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236平方公里。

  规划建立由都会区、片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以都会区为中心,以高、快速路网与轨道交通体系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星座式市域城乡布局结构。

  规划确定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南部、东部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主要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的纽带。沿珠江前后航道发展带、沙湾水道发展带、蕉门水道发展带,与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轨道交通用地发展轴交汇,共同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规划确定中心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域金融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核心区,将继续担负广州传统城市中心的功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策略为依据“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发展战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保持社会稳定。

  规划确定番禺组团的发展性质为“广州市21世纪的重点发展地区,沿南拓轴将建设成为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中心;集以控制、管理、服务等新型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商务办公、现代物流、居住于一体的,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信息化生态型的新城市中心;区域服务业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将成为21世纪新的广州市科教资讯产业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策略包括:(1)积极控制策略性的重点发展区,调整完善现状建成区,保护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发展区;(2)城市化以村镇经济为主要动力,保证村镇经济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实现地区集约建设。

  规划确定花都组团的发展定位为:“拥有强大交通枢纽功能,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现代物流业、汽车工业、与空港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为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发展,功能相对独立完善,适合居住、创业的广州市北部重要城市组团”;发展策略包括:(1)充分利用对外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配套的包装、加工、配送等产业,建设成为广州市北部的物流中心;(2)以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皮革加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导,加强与广州中心组团及其它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传统工业产业;(3)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发展与航空交通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4)保持作为广州市农业生产基地的职能,大力推进“三高”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5)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适度发展度假型、疗养型、业务型旅游业,以及少量低密度住宅区;(6)城镇建设仍以集中发展为主,重点建设花都中心城区,同时着重发展五个重点建设区。

  5年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管理与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总体规划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青山绿地、碧水兰天”工程取得成效,生态城市格局显现;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拉动空间结构拓展,国际大都市空间构架形成;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服务职能逐渐增强;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整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设用地供应有序进行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初现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6)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广州目前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的改进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组团之间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2)交通机动化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大,非机动化交通通道与设施缺乏

  (3)生态廊道和非城镇建设用地有待进一步控制

  (4)村镇城市化需要进一步引导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及现有研究基础

  现行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及广州实际,有效地指导了广州城市建设,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形势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因此,须对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外部机会和内部支撑条件有尽可能完整地把握。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障条件

  2005年广州市市域现状人口规模是1107万人,《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预测2010年广州市域人口规模1225万。根据上述分析,广州市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规模1500-1800万人,生态绿地承载人口规模2490万人,水资源虽然缺乏,但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承载人口规模1400万人,广州市环境承载能力仍有发展空间。

  总体讲,广州市地质状况良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基本能满足发展需求,但是能源基本主要依赖国内外市场,能源安全存在隐患;水资源面临均衡性和水质性缺水的危机等。基础设施方面,供电设施相对滞后,供水设施基本充足,能源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是储备不足,防洪防灾基础设施标准提高但是体系未完善,缺乏统筹。

  因此,未来广州应该稳抓节能降耗,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降低能耗就是提升竞争力。首先保证水资源的供应,不断挖掘水资源内部潜力以及适当从外部调水的努力;再次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然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应对突发事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整体防洪防灾战略。

  (二)现有研究基础

  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的城市问题和现象不断涌现。因此,针对这些新的问题和现象,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1.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

  广州已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体系。建立了“一张图,一张网”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构成的逐级深入细化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程序,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合理有效的规划体系是编制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保障。

  2.宏观发展战略方面的规划研究

  已经开展的宏观战略层面的研究项目包括:广州市域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广州市城市经济与城市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广州都市区在区域国际分工的战略定位与选择;广州市现代化、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广佛都市圈发展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广州都市区与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等。上述研究项目中约70%已进行了专家评审。

  3.居住、工业等用地方面的专项研究

  为了具体落实“五个统筹”,也为了应对广州在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布局上面对的挑战,广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居住用地专项规划、工业用地专项规划、城市公共中心专项规划等,对用地需求、布局战略进行了先导性研究,可直接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此外,广州市还组织编制了广州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十区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项目。

  4.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规划是广州市政、交通、建设、水利、农林、环卫、环保等部门参与城市规划、落实部门用地需要的重要手段,其规划成果绝大部分已被纳入《广州市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中,包括广州市域高等级路网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广州市消防专项规划;广州市原八区公共加油(气)站布局专项规划;广州市人防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原八区河涌水系规划深化——蓝线控制规划;广州市地面高程规划;开发区电力专项规划;广州市番禺区通信管道网专项规划;广州市环卫专项总体规划;广州市卫生设施专项总体规划等。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包括市、区、镇三级)已于2005年开展前期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专项研究和规划大纲等部分成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号)的规定,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同时,要同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可以预见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能够与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同步编制,互相协调。

  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新一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供利用的基础研究资料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上一轮,使新总体规划在研究思路和技术创新方面有了更深厚的技术依托。

[NextPage]

  ——对城市目标、性质与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城市发展目标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2010-2020年,为了实现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提出城市规划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

  ——经济高效

  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

  ——社会和谐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人口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安全和城市形象明显改善,营造治安良好、安定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以中心镇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环境友好

  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型山水城市”。到202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资源节约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节地、节水、节能,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单位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的显著下降,提高政府投资的总体效率。2020年,单位GDP能耗将在2010年0.62吨标煤/万元的基础上,明显下降。

  ——文化昌盛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光大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现代化文化体育设施和先进文化作品,形成高品位的都市文化形象,成为古今相承、中西融汇的文化名城。

  ——风貌独特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传统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创造,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和居民需要,规划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二)城市定位与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

  ——国际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

  面向国际是国家对广州发展的要求,极为出色的总体水平、世界领先的活动中心、装备精良的基础设施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视金融、自主创新、社会和谐、土地使用等城市成长的关键方面,加强高端产业环节等核心功能的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的和谐氛围和安全健康的宜居环境,不断强化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的中心功能,最终成就国际城市的声名。

  ——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

  营造良好营商和创业环境,集约、节约发展。继续保持并强化商贸业、会展业,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性制造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金融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功能和物流业,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争取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等中心。通过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建成南方适宜创业和就业的中心。

  ——文化中心

  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精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利用华南地区教育优势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形成创新中心,发展动漫、影视、音像等产业;借助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时机,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华南体育中心。

  国际航运中心:继续完善机场、港口和铁路枢纽,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建设南中国交通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新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空港;建成南沙港区,把广州港建成世界第五大海港。依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强大的制造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对外交往中心

  利用省会城市优势,强化南方领事馆集聚地职能,成为我国重要外交中心;利用强大的商贸传统和广交会的国际影响积极发展贸易、会展业,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中心。

  ——生态城市

  维护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的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城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构筑治安良好、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通过生态、和谐环境的建设,形成适宜居住的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

  (三)空间发展战略:从“拓展”到“优化与提升”

  1.现阶段的空间发展战略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现阶段(-2010)的空间发展战略是:“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通过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长远形成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2010年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使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得以强化。

  2.面向2020年,实现空间发展战略的转移

  2010-2020年,为了实现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我们设想城市规划的目标为: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文化昌盛、风貌独特。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更新旧城、建设社区,——优化城市生活空间;

  充实新城、完善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保护名城、功能升级,——优化城市职能;

  提升:

  协调区域、统筹城乡,——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

  畅顺交通、完善市政,——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维育生态、治理污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战略包括:城市职能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城市职能的优化

  优化城市职能的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利用。通过保护广州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推动广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展现“岭南古郡”风貌。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竞争力,完善广州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金融区、会展商务区、商业服务区、文教体育区。针对市民生活中需求的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完善和提升市、区、社区各级配套服务设施网络及功能。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包括充实新城、完善结构。

  到2010年,广州的新城建设将初具规模,中部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琶洲地区初步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的疏解和城市新中心区功能的建立;南部大学城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广州新城、南沙中心区等主要节点规模逐渐扩大;北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从化温泉地区发展迅速;东部以萝岗区为依托,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的发展带形成;西部与广州周边城市联动协调,金沙洲居住新城、钟村-大石新城建设基本完成。2020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将由新城拓展转向新区配套建设的完善。

  ——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

  优化城市生活空间重点是改造旧城、构建和谐社区。

  旧城改造:在旧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之配套的是要改善旧城环境、优化交通、升级市政、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把改造与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广州把中心城区定位于“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核心区域,并以此引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区的魅力是其强大的服务功能。老广州的商业服务业对应的是传统工业,提供的多是购物中心、餐馆、旅社之类的服务。随着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海内外经济机构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服务对象。它需要的是金融、信息、会展、物流、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又理当保留千年古城的文化韵味。

  构建和谐社区:在2010年前完成危破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新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新社区建设的重点是完善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金沙洲新社区建设的试点,探索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提升”战略包括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提升城市定位和影响力的重点包括协调区域、统筹城乡。

  协调区域:落实《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规划》,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与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协调,加强城市协调区域内城镇产业发展、职能分工,城镇建设用地,城际间的高等级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区域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绿地系统等问题。

  统筹城乡:以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以都会区为中心,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市域城乡布局结构,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重点是顺畅交通、完善市政

  综合交通方面,继续完善以机场、港口、铁路龙头,以公路为基础的现代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完善“双快体系”(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交通)、“双化体系”(公共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战略,优化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支线、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优化我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

  完善市政:加强供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防灾、环卫、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包括维育生态、治理污染。

  围绕建设生态广州的总体目标,开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及市容美化等生态维育工程,构建合理的“蓝脉绿网”生态格局,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广州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控制污染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降低;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废源、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建立功能强大的环境监控指挥体系,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民的环境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监督机制基本建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继续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城郊林业生态、构建城区生态廊道、推进城区园林绿化。治理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

[NextPage]

  (四)空间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2020年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划目标和空间发展战略,确定面向2020年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为: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适度开发、集约建设。

  ——以人为本

  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城市,空间布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空间资源的分配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区域协调

  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区域其它城市间的统筹协调,做到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共同保育。

  未来珠三角地区将发展成为网络状的城镇体系,广州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是珠三角发展的脊梁顶端,是维系和辐射泛珠三角的核心节点,更是珠三角进入国内的桥头堡。因此,广州未来的空间布局将需要考虑区域的合作发展,包括与周边城市的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的协调,也包括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和辐射。

  生态环境方面,重点是落实和保障珠三角区域绿地格局,形成“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框架。广州重点维护北部陆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珠江口河口海域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白云山-帽峰山等山体组成的区域生态绿核、东江狮子洋水道及沿岸为区域性生态主廊道,以及两条区域性生态次廊道。

  区域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加强珠三角机场、港口的联系与协作;对外与广西、湖南、江西等泛珠地区跨省道路的连接;以及珠三角内部城际轨道、公路等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协作,实现粤港澳交通一体化。

  区域市政设施方面的重点是水资源和污水处理的协调,上游地区城镇和产业布局,应避免造成下游地区的环境污染。广州要从东江、西江和北江调水,应保护东平水道等上游水体的水质安全,保障广州供水。广佛毗邻地区的城镇之间,宜共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污水处理。

  ——城乡统筹

  针对广州高度城市化的实际,应注重城乡一体规划,通过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着重要建设好新农村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完善结构

  面向2010-2020年,经济目标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翻的目标,人口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继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设施和空间结构。

  ——集约建设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适度开发和强调存量挖潜。通过集约发展的形式和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生态经济体系,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