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在津讲述中国馆背后的故事

admin 2011-10-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有人说中国馆看起来像个斗拱,有人说它像个粮仓,有人说它像顶官帽子,甚至有人说它像火锅、麻将桌,虽然看法各不相同,但每个见过的人都说‘它是中国的’,对我而言,这就成功了。”10月15日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的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开幕式上,被誉为“中国馆之父”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作为活动嘉宾,做了题为《现代建筑创作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并与现场千余名观众分享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建造背后的点滴故事。
  “有人说中国馆看起来像个斗拱,有人说它像个粮仓,有人说它像顶官帽子,甚至有人说它像火锅、麻将桌,虽然看法各不相同,但每个见过的人都说‘它是中国的’,对我而言,这就成功了。”10月15日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的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开幕式上,被誉为“中国馆之父”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作为活动嘉宾,做了题为《现代建筑创作理念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并与现场千余名观众分享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建造背后的点滴故事。

  何镜堂说,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因此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中国馆创作的两个基本点。“用文学语言来描述‘中国’较为容易,但把文学语言转变成建筑语言来表现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却很难。”最终,何镜堂的团队从汉字、京剧、山水画、剪纸艺术等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夏商周时期鼎、罐等中国出土文物的造型,以及棋盘式、中轴线、九宫格等中国传统城市建筑和园林布局方式中获得启发,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观念来表现,设计出现在世人看见的中国馆。何镜堂坦言,中国馆的设计难点非常多,光是大家所见的“中国红衣裳”就研究了8个多月才最终确定。

  谈到中国建筑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时,何镜堂认为“首先应当坚持改革开放,立足创新”:一方面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吸收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特别要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从文化内涵中领会和吸收;同时又要十分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低碳理念、低碳城市、低碳生活,致力实施节能减排国策,坚持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方向。“还要扎根本国,立足创新”: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上下功夫,寻求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和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多创作一些既中国又现代的作品”。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orum of China 简称CCAF)”成立于1984年,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关注中国建筑创作和实践的全国性民间建筑学术团体,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建筑论坛之一,始终以提高中国建筑师的创作与学术水平为宗旨,在繁荣建筑创作、活跃创作气氛、提高创作整体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届论坛由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协办。6位中国建筑设计大师,17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筑学院带头人,8所大型国营设计院院长,几十位独立建筑事务所的知名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高校建筑专业师生千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为期3天,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建筑”为主题,将依次举办院士演讲、大师演讲、知名建筑师演讲和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邀请建筑实践界、教育界的知名建筑师、专家学者,以不同的执业状态为基准,以设计的实际案例为出发点,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适宜性等方面,对当下中国建筑界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交流。

  论坛开幕式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还先后发表了题为《“学术生涯三部曲”——教书·写书·做设计》和《“现代·中国”昨今解》的主题演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