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重庆之蛙”遗址保护方案出炉

admin 2012-07-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荒废多年的抗战遗存“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望恢复昔日的显赫地位。7月3日,记者从重庆市沙坪坝区文物部门了解到,该遗址曾有3处,如今却仅存发电站一处。近日,由重庆大学设计的遗址保护方案业已出炉,修复完成后,“重庆之蛙”将变身展览馆,向市民展示抗战烽火。

“重庆之蛙”秘密电台旧址。 (资料图片)
“重庆之蛙”秘密电台旧址。

修复后的“重庆之蛙”效果图。
修复后的“重庆之蛙”效果图。

  荒废多年的抗战遗存“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望恢复昔日的显赫地位。7月3日,记者从重庆市沙坪坝区文物部门了解到,该遗址曾有3处,如今却仅存发电站一处。近日,由重庆大学设计的遗址保护方案业已出炉,修复完成后,“重庆之蛙”将变身展览馆,向市民展示抗战烽火。

      “老碉堡”暗藏18个通风口

      很少有人知道,在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半山腰的一处不起眼废弃建筑,竟然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从磁器口下沙滨路,往解放碑方向驱车前行,快到滴水岩时,就可在路旁望见这座青色老建筑。从远处看,遗址是一处依山而建、用条石垒砌的碉堡建筑,上面还有一座青瓦石灰墙的旧房子。

      走进碉堡建筑,里面顶部每隔1米就开有一个通风口。记者数了数,一共18个,保证了地下工事的良好通风性。此外,拱形门窗也讲究美观,全部用石质的斜格窗花装饰。

      这处当地人口中的“老碉堡”,便是抗战时期闻名全球的“重庆之蛙”发电站旧址。

      “重庆之蛙”其实有三只

      为什么这处建筑会叫“重庆之蛙”?原来这个名字来源于日军的文献。

      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介绍,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

      日军对重庆大轰炸期间,始终炸不掉这处军事目标。电台通过十多种语言,向沦陷区及全球昼夜不停地播音。当年,日本报纸曾形容:“我皇军飞机大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什么那个扰人心绪的中央电台还是叫个不停?”

      于是,在日本侵略者眼中“叫个不停”的电台,便有了“重庆之蛙”的响亮称号。

      “‘重庆之蛙’应该有‘三只’,土湾发电站是目前仅存的‘一只’,其他两处早已消失不见。”吴涛说,当年,为防止日军轰炸“一锅端”,重庆大学机电系主任冯简将电台系统一分为三:收音台设在歇台子;而发射台和播音台,则建在现沙坪坝华宇广场大楼地下;如今的土湾旧址,就是“重庆之蛙”的发电站和备用电台藏身地。

      变身展览馆陈列老照片、老电台文献等

      藏身市井半个多世纪,一直到2008年,“重庆之蛙”的身世才渐渐浮出水面,并于2010年成为我市挂牌保护的抗战遗址。

      负责保护方案设计的重庆大学教授陈蔚,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市有700多处抗战遗址,其中大部分是政府、外事机构及教育设施,而像电台这类的军事设施类数量甚少。因此,这样一处军事类的抗战遗址,在我市抗战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重庆之蛙”地势隐蔽,又只是一处孤立建筑,难以成片保护,因此规划都是量身订做,并划定核心保护区。比如,周遭地块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就决不能“踩线”,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发。

      同时,对四周建筑高度也有一定限制,尽量以低层建筑为宜,避免“重庆之蛙”淹没在水泥森林中。

      至于文物本体,下一步,古建筑专家及施工人员将采取原址、原貌保存的方式,对文物建筑的病灶一一修复,除了拆卸并更换残损的木构件,还将对损坏的墙体进行更换,还原内部空间的历史真实。

      一旦修复完工,“重庆之蛙”将变身展览馆,专门陈列抗战时期的重庆老照片、老电台文献以及部分抗战文物,向市民公开展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