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9处工业遗产 传递“大武汉”成长基因

admin 2012-10-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战略目标,将“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工业遗产的保护无疑是“复兴大武汉”的重要一环,这是“大武汉”成长基因的见证和延续。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几个与张之洞息息相关:

    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位于汉阳区洗马长街北段江边,建于清末,是张之洞时期汉阳铁厂配套建设的矿砂码头;

    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建于1959年,厂址原为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旧址;

    武汉市第一棉纺织厂,建于1951年,厂址原为张之洞时期创办的汉阳铁厂。

    张之洞督鄂起,武汉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官办企业获得强势发展,先后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厂等,为武汉工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武汉也由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军工业居全国之首,纺织业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

    仅就汉阳铁厂而言,直到民国20年代,其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90%。

    同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迅速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06年民族资本家宋炜臣在汉口兴办的既济电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发电厂。

    也正为这样的工业实力,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凸显。

    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冯天喻所言,武汉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从汉口开埠到张之洞督鄂,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教的发祥地,武汉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中心城市。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几个与“洋人”有关系:

    汉口电灯公司,1905年建成,由英方集资修建,专供英租界内用电,汉口电灯公司在租界内经营35年,是租界内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电力公司;

    平和打包厂,位于青岛路沿线,建于1905年,是英商在汉口旧租界内建立最早的加工打包仓库。

    邦可面包房,是俄租界较大的面包房。

    1861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武汉最先兴起的是外商兴办的制茶业、蛋粉加工等食品加工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俄商顺丰砖茶厂。它为当时我国同类工厂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说,汉口是近代中国内地最早的通商口岸,是西方在中国内地最早设立租界的城市。汉口租界存在了八十多年,其租界数量居全国第二,其面积居全国第三,与上海、天津并称三大租界。

    熊月之说,汉口租界设立后,外国人在这里建造领事馆、开洋行、办工厂、兴航运,为汉口提供了一扇了解西方的窗口,给汉口城市涂上了浓重的西洋色彩。武汉人对西方文明中先进成分的感受、了解是相当真切的,对西方侵略中国的罪恶的感受、了解也是相当真切的。

    在29处工业遗产中,有很多与“武字头”有关系: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一五”时期国家投资新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武汉锅炉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之一,是“武字头”企业典型代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是当时全国第一座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肉类联合加工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批重大项目布局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武汉投资兴建武汉钢铁联合企业、青山热电站、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和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一批“武字头”重点项目,至1965年,武汉基本建立起以冶金、机械制造和纺织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专家认为,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战略目标,将“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工业遗产的保护无疑是“复兴大武汉”的重要一环,这是“大武汉”成长基因的见证和延续。

    历时一年多工业遗产大“选秀”

    29处工业遗产分布武汉三镇,历史跨度长达百年,这些散落在历史记忆中的工业遗产是如何选出的?昨日,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缘由。

    去年4月起,市规划局、文化局、老科协等单位开始了这场大“选秀”。“海选”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的记载,调查人员从中选出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企业。“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商兴办的制茶业、蛋粉加工等食品加工业就开始兴起,所以起始时间选在1861年。时间选择上一直延续至今,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时期,武汉工业也表现显著。”

    淘出了371家企业后,有关部门就开始了实地寻访。“每家企业都需要考察,确定现存情况,但难办的是不少地名变了,需要对照查找,有时要反复找多次。”规划部门负责人举例道,曾在轻工业中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肥皂厂,后来改名武汉化工厂,化工厂又遭遇停产,这样勘测人员来回找了10多次才最终确定原址。

    经过实地勘测后,调查组得出目前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95处,其中“一五”、“二五”时期留存最多,占全部工业遗存的63%。最终,经过专家评定和评估体系审定后,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等29处被选为武汉工业遗产。

    13处工业遗产13宗“最”

    29处工业遗址勾画出了近代以来武汉的发展轨迹,其中不乏享誉全国、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企业。经规划部门梳理,武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有13处。

     “最”字得来不易,市规划局比照杭州、北京等地标准,考虑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后综合选出,它们的特点也各有侧重。

     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比如建于1908年的汉口既济水塔,是当时武汉市最高的建筑,也是近代武汉的地标;

    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在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品牌影响最大的工业企业,比如位于岳飞街的和利汽水厂,生产的和利汽水是当时最畅销的汽水饮料;

    企业的建筑格局完整,代表着先进的建筑技术,比如平和打包厂,位于青岛路沿线,建筑外观具有欧式风格,内部空间宽敞,为市级文保单位;

    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比如江岸车辆厂、武汉重型机床厂(大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

     13处冠有“最”字头衔的武汉工业遗产名单为:汉口既济水塔、汉口电灯公司、和利汽水厂、赞育汽水厂、平和打包厂旧址、宗关水厂、福新面粉厂、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第一纱厂办公楼、武汉重型机床厂(大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南洋烟厂、江岸车辆厂。

    解放前工业企业八成已消亡

    据市国土规划局、市文化局、各区经信局的调研和普查,在1860年代至1990年代我市371处工业企业中,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从历史工业企业的现存情况看,大部分解放前时期的工业遗存拆毁情况较为严重,解放前132家企业现存仅27处,80%的解放前工业企业已经消亡。而解放后的239家企业现存仅67处,72%的解放后工业企业也已拆毁。 

    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个世界话题。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仅是使工业建筑留下来,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活力,让其周围的历史环境复苏。国内外常见的四种保护模式为: 

    以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伦敦发电厂)为代表的博物馆、展览馆模式; 

    以北京798(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南京1865(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模式; 

    以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泰森炼钢厂)、中山岐山公园(原粤中造船厂)为代表的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以德国奥博豪森(钢铁工业区)为代表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

     虽然都是工业遗产,但在熟知武汉老房子的作家胡榴明看来,它们与武汉人息息相关,在武汉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生于武汉,长于武汉的胡榴明对武汉感情至深,她曾出版《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描摹英国驻汉口总领事馆官邸等19幢老公馆的兴衰史;2004年开始调查探访武汉市近现代历史建筑,耗时7年,从文学、历史的角度撰写了《三镇风情·武汉百年建筑经典》。

     她说,汉口既济水塔对老汉口人的影响最深。胡榴明说,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发起筹办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义,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供水人口约10万。水厂之设,在当年中国时间上处于领先地位,让老汉口市民喝上自来水。汉口水塔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消防。她说,水塔也曾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在很长一段时期,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曾是大汉口最打眼的建筑。

    在那些工业遗产中,很多工厂为武汉人提供了生活用品。如近代的太平洋肥皂厂、福新面粉厂、和利汽水厂、亚细亚火油公司、赞育汽水厂等,现代的还有武汉肉联厂、鹦鹉磁带厂、武汉电视机厂等。胡榴明说,另外,就是为武汉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在她的家族中,就有人在平和打包厂工作过,很多老汉口人都在那里工作过。

    在胡榴明看来,武汉留存至今的工业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有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位于汉阳钢铁厂遗址;蓝湾俊园居住小区,保存武昌一纱欧式办公楼;武汉商业储运公司青岛路仓库,保存平和打包厂全部厂房等。但这些和世界工业遗迹改造的模式相比,还有差距。

     她的理解是:现代城市工厂遗迹的改造,应该是大面积建筑的保存,在保存大片厂房的基础上,重新设计,重新建筑——保存一段斑驳的历史,为了延续城市文明的脉络;重建一个新的天地,为了适合城市人群的需要——城市历史和工业遗迹,一个灵魂,一个身体,从此才能合二为一。

    如今,武汉,对于工业遗迹价值的肯定,无论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让人看到希望。 

    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不是“一刀切”

    谈及遗产保护,难免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城市发展中,保古旧还是保发展,一直是个两难的选择。近日,《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汇报时,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被重点提及,试图化解这一矛盾。

     严格保护模式:不该动的都不动

     29处工业遗产中,15处为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遗产划为“万不能动”范围。

    规划以平和打包厂为例,这座英国人建于1905年的棉花打包厂是武汉早期重要的工业建筑,该处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框架砖混结构,由相对独立又相对贯通的8栋楼房构成,每栋四层楼,层高在6米左右。在保护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严格使用原构建、原尺寸,尽可能保存其原始风貌和真实性。

     规划部门负责人称,凡是列为文保单位的遗产,都将“修旧如旧”,并严格按照审核手续进行,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也将拆除。

     “活化”利用模式:旧遗产长出新生命 

    利用式保护是借鉴了北京798、南京1865文化产业园的模式,将工业遗产利用为城市开放空间、博物馆纪念展示馆、创意产业园、商业综合开放等模式。 

    城市开放空间将以汉阳铁厂矿砂码头为例,将其规划改造为遗址公园,供市民、游客憩息玩耍。

    博物馆纪念展示馆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展示、纪念性展馆。目前,硚口区拟将武汉铜材厂厂房改造成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场景复原般的展现汉口铜业发展中的历史记忆,硚口民族工业创办、兴盛、衰落、重建的过程也将在此展现。

    创意文化园模式实际已在各区兴起,各地利用遗产厂房空间大,可以随意分割组合的特点,为艺术人士提供创意空间。规划以红钢城为例,组建“红房子创意产业区”,引入餐饮服务、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生活创意等项目。

    商业综合开放模式主要针对三级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化、休闲、购物空间。以武汉锅炉厂为例,除留下一栋厂房外,其余均改为小区配套娱乐设施。

    规划部门负责人认为,重新开发和利用遗产,可以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为工业遗产注入新的生命。 

    非实物保护模式:汉阳铁厂无遗迹可循 

    非实物保护模式有些特别,这类遗产已无遗迹可循,但它曾产生过的重要性却无法抹去。

    规划部门负责人解释,一些企业曾在全国、武汉工业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搬迁、停产或改建等原因,老建筑荡然无存,由于没有可以依附的载体,只有将企业名称与地名、街名结合,同时对老设备、厂史、档案等遗迹集中展示。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阳铁厂,其厂址在汉已难以寻到,但依旧可以将它的资料和档案在张之洞博物馆中展出,而在鹦鹉磁带厂厂址中发展而来的“汉阳造”,也是借汉阳铁厂的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

    汉口赞育汽水厂列入一级工业遗产 

    在今年的治庸问责“电视问政”中,位于汉口洞庭街的赞育汽水厂保护问题被曝光。昨天,我市公布的一级工业遗产名单中,将此列入了保护范围。 

    赞育汽水厂建于1918年,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是三层砖木结构。据市房管局介绍,1918年,英商开办的赞育药房将该场作为自己的附属工厂,加以投资扩建,正式取名“汉口赞育汽水厂”,并添加机器设备,变手工制作为机器制作,成为汉口第一家机制汽水厂。2008年成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月12日凌晨,该建筑三楼因居民使用不当发生火灾,造成三楼屋面部分被焚毁,房屋结构损坏。今年7月份“电视问政”对此进行了曝光。记者随房管部门现场巡查看到,这栋建筑差不多住了20多户,由于年久失修,墙壁油漆剥落,室内杂乱的电线如同蜘蛛网一样。房管部门对三楼着火处进行了整修刷白,但仍改变不了建筑整体破旧的现状。

    对于赞育汽水厂被列入一级工业遗产,江岸区房管局相关保护部门负责人昨天表示,由于木料腐烂、白蚁蛀蚀等原因,建筑使用寿命期快到了,加上该建筑原来是办公用途,后来变成住宅,住的人多,建设厨房等改变了房屋功能、结构,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全面修缮时候。火灾后,进行了部分整修,但是“头疼医头”,没有治本。要全面修缮有两个基础,首先要恢复其旧貌,拆除乱搭乱盖部分,然后排危加固,希望被列入一级工业遗产后,能进行全面修缮。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