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住宅开发中的经济伦理倾向

admin 2002-02-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住宅科技提升中的经济伦理切入 住宅建造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从建筑材料、现场施工到(物业)设施配置不断创新。往往还在建造中的楼盘,其所用材料与房屋设施就已经
    住宅科技提升中的经济伦理切入

    住宅建造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从建筑材料、现场施工到(物业)设施配置不断创新。往往还在建造中的楼盘,其所用材料与房屋设施就已经过时。网络资源的迅速生产化和普及化使住宅体的智商在持续提高。宅居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楼宇不仅是智能化的,甚至有“全息住宅”。自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克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化大厦“城市广场”以来,智能建筑风靡全球。专家预言,智能化楼宇作为高增值、高回报型物业,将是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一夜春雨梨花开”,住宅再生产领域,已经派生出一个全新的建筑电子技术系统和渐成气候的模拟房屋在线营销网络。

    在住宅科技日新月异的不断提升中,一股来自不同方面的力量——经济伦理正在切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a、项目里文化成分的提高。成片开发中,在红线内有一系列文化设施配套,如学校、医疗点、活动中心。在中高档楼盘里,建有豪华的社区会馆,内设图书馆、网吧、舞厅、咖啡馆。许多开发商在选址中,追求“后工业文化”的学区概念,讲究地产中的文化,甚至做起了文化地产。b、设计中道德因素的介入。在房型设计中,以人为本,遵循“仁者爱人”的儒家古训,运用人类体工学、起居心理学、工程物理学、室内交通学、人群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来深入研究、反复琢磨、谨慎确定室内功能结构,保证人在其中的方便、舒适、安全。c、建筑上美学观点的渗透。广义的艺术包括建筑,但是建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究艺术。在营造中,无论是技术精美主义、新朴野主义、地方主义、解构主义,还是装配式标准化以及高技术派,大家都想给城市留下一份建筑遗产。使自己的作品对城市景观、都市天际线锦上添花。d、开发中环保意识的贯彻。绿色、水景、蓝天是如今住宅市场最抢手的卖点,房地产交易会上的楼书已成了一片绿色海洋,“绿色物业”成为最流行的房地产概念。规划布局强调环保、室内装(饰)修使用“绿色”材料、物业管理讲究环境保持。

    经济伦理介入住宅的背景及意义

    长时期内,人们接受了这样一个荒谬的观念:欲望的满足依赖于商品和服务设施消费量的增加。以gnp表示的生产成果,成为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经济目标。gnp概念的缺陷导致全球资源加速衰竭与环境日益恶化。20世纪下半叶,人类终于做出了反应。先是80年代初,荷兰进行“资源保护式经济计划”研究,尔后,罗马俱乐部“人类尺度”全球预测报告出台。由此揭开了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序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古典经济伦理学重新复兴,从以往的对经济不平等关注转移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解决人文关怀问题。

    德国学者乔治斯库·罗根教授利用热力学的第二大定理——熵——阐述了经济生态缺陷的物理原因。“熵”被经济学解释为:能量的转化一定包含着从一种有用状态(低熵),到一种无用状态(高熵,或曰“阀”)的质变过程,即资源变成了废物。熵的规律决定了传统增长会导致向本已超载的环境倾投越来越多的垃圾。因此生物学家雅克布·冯·于克斯屈尔认为,生物环境由对其开发的行为能力构成。人类的经济性开发目前仍然局限在地球上,一方面空间的有限性使资源约束日益强化,尤其是土地。土地不仅与食物、住处有关,而且最终与所有的生产活动有关。在资源紧缺的同时,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张升级,号称“消费社会”的欲望满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追求豪宅、多处住宅、超大面积的宅院,成了令了羡慕的时尚,大量土地被圈占和掠夺性开发。在人口压力下的普通住宅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求量和质上的提高。房地产是迄今为止耗费原生资源最大的生产消费者。上述矛盾,使住宅建造的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都在持续膨胀。住宅的结构性短缺与与数量上过剩并存,空置量连年增加,住宅业发展滞胀。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全球性的共同课题。人类别无选择,只能把用金钱反映的盈亏平衡导向的“生冷型住宅开发”转向资源的利用、保护和未来可得性的“经济伦理型住宅开发”。尽可能放慢对耕地的侵蚀,将城市空闲地加以利用。上述分析表明,经济伦理学的要义,对房地产开发随着经济发展一起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保护好地球的头号资源——土地——是房地产(住宅)业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迎接经济伦理化住宅时代的到来

    经济伦理化背景下的宅居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涵义,其出发点在于对“健康”的理解。健康一词,通常被认为是身体好。实际上,健康是物质、精神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抑或是协调环境的自治能力。健康是人类需求的同义词。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健康,住宅作为协调环境的手段,既是需求的一部分,而作为生活条件的物质,又成为了人的健康构成要素。“广厦万间,夜卧七尺”,住宅居室不在于大,而在于舒适。由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居住上有着先天的“山洞情结”:向往自然、空间适中(试想,一个人夜宿大礼堂中,自会有不安全感)。“宅即自然”,住宅只不过是人从自然界用材料隔离出来的一个空间。它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它。自然蕴宅、宅寓自然、宅天合一、天人合一。经济伦理化住宅时代,就是将房屋融于自然,把人群生态与自然生态衔接,在现代更高的平台上构造地球生物圈,让人类在其内生活更健康、更幸福。

    经济伦理化住宅时代,“科技+人文”高密度凝结的混合型营造是发展的主潮流。也就是说,在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物业中,添加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住宅开发中,讲究社区人文营造、历史文脉承继、区位文化沉淀,甚至吸取勘舆学中的科学观点,寻求一种经济规模、技术规律、自然规律、精神价值的合成物。追求一条微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人情关爱与经济可行兼顾的住宅发展之路。与此相应,住宅整体生产政策受到挑战,由不同的居住语言传统和起居行为方式构成的住宅文化所决定的个性化产品得到充分发展,各种居住文化阶层都能得到满足。

    人们对住宅的使用方式和建造方式,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及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住宅开发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由于涉及资源配置,故离不开一定的产权基础。如何构造一个“绿色地权结构”,是经济伦理化住宅时代的关键问题。“溪冷鸭先知”,出现于产业革命之乡——欧洲的“合作土地银行”、城郊结合部(灰色区域)土地“开发权(tdr)拍卖制”、旨在防止农地过早转作他用的“地产税”等,值得我们在房地产(住宅)开发中作项目企划、定位、规划、设计时借鉴。除土地之外,推行“绿色+人文”物业开发,在选址、建造、材料、维护、使用、管理、改造上全方位注入环保与关爱因素,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上都能映射出经济伦理的璀璨光芒。

    文/刘玉录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