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评说北京发展观 怎样看待城市扩展

admin 2002-01-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如何认识北京:GDP能说明什么问题 北京目前连外来人口在内约1350多万人,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10%的增速来计算大约可达到2600亿元。而上海市目前人口1700多万人,今年
    如何认识北京:GDP能说明什么问题

    北京目前连外来人口在内约1350多万人,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10%的增速来计算大约可达到2600亿元。而上海市目前人口1700多万人,今年的产值可能达到5000亿元,几乎是北京的一倍。所以,上海市的人均GDP大约为3万元,北京的人均GDP大约仅有1.8万元。

    但GDP标准不一定真实反映两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北京的经济产出从数字上看没有上海高,但北京有许多人的活动是无法用产值来计算的。譬如说,中央政府的几万人马都驻扎在首都,他们的产值是多少亿元?无法衡量。北京还是国家的军事中心,这些人口的活动也无法用GDP来衡量。因此,说北京的人均GDP比上海和深圳低,绝对不准确。试问:国务院的产出有多大?全国所有的政令和政策都出自这里,你怎么用产值来衡量!深圳人均GDP现在已经达到将近4万元了,北京只有1.8万元,但这两个数字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地的综合产出。

    再从工资总额、居民储蓄和消费这三项指标来看,1998年,北京的工资总额是530亿元,上海仅为491亿元,北京的储蓄余额是2300亿元,上海是2373亿元,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200亿元,上海为1471亿元,但那一年北京只有1200万人口,而上海有1464万人。从这三项来看,北京的人均工资、储蓄和消费都高于上海,北京人的生活质量和财富拥有量是高于上海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北京市不能妄自菲薄。北京市的无形资产和历史文化遗产要比上海大得多,精神产出、知识产出、思想产出、文化产出也应当远远大于上海。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北京真的是大城市吗?

    从上海、莫斯科、东京、汉城、圣保罗的比较中看问题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错觉里面,总以为北京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已经大得不能再大了,要进行人口和城区建设限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自我禁锢。北京市为什么在产值方面比上海低?概括起来一句话:人少,地盘小,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落后的观念窠臼和思想桎梏。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查出北京市行政管辖区人口1340万,但城区人口实际上只有500万。上海总人口1700多万,市内人口大约为700万。所以,我国的特大城市还远远比不上国际上那些真正的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2000年,当北京召开世界大城市市长会议时,《经济日报》曾列出一张世界十大城市简况表来,说北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618人,而汉城是1.8万人。两相对照出入也太大了。问题就出在统计方法不一样。中国是将行政区划当做城市规模,将郊区面积和农民人口也都包括在内,结果,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2034人,圣保罗是7620人,莫斯科8935人,东京、汉城和雅加达都高达一万多人。看了这张统计表就会感到中国所谓的城市化率掺了多少水分。

    北京市的面积连延庆县的燕山山脉和密云县的水库面积都计算在内,为16807平方公里,而汉城只有604平方公里,北京市的面积是汉城的28倍。这叫什么城市?实际上北京市城区的面积大约只有300平方公里。

    但北京市目前四环以内的人口密度还是相当大的,估计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为2万人,远远大于汉城和东京的人口密度,更高于圣保罗和莫斯科这样的城市,当然要低于香港这样的城市。目前北京的城市建设用地为500多平方公里,是香港的5倍,按城建面积计算,香港的人口密度要比北京大得多。因此,北京今后的发展要继续向郊区扩大,至少扩展到六环或七环路那么大的范围,才能与世界当今的特大城市相比。

    发展的障碍:旧的发展模式和落后的观念

    所以我认为,北京目前还根本算不上世界大城市,在世界上只是一个中等城市,北京不应列入世界十大城市之内。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实际上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都比不上。因此,北京根本不需要控制外来人口,更不需要严格的户籍管制,关键是发展模式,那就是减少城市密度,建立现代交通,向外扩展。由于我们历来缺乏这种认识,总是在城市规划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楼房建了拆,拆了建,在人力物力上造成极大浪费。最近东直门的一座20多层的居民楼和崇文区文化馆被炸掉就是典型的一例。如果规划者早有大城市的意识,就不会如此短见地进行城市规划。

    看看北京这些年来,城市拓展了多少,房子盖了多少,至今也没看出有停顿和放缓的迹象。其原因说穿了,北京还根本不是什么大城市。至于说上海,也大有开发潜力。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都至少有20年的发展空间。

    大城市圈的作用:对流行观念的反思

    现在发展“小城镇”的提法甚嚣尘上。坦率地说,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我这里明确地说,仅靠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民进城纯粹是一相情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城市有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城市的产生不是人脑中的产物,而是客观形成的,城市越大,各种资源利用越充分,聚集效应越高,文化文明程度越高。过去我们很少研究过人群聚集和人口集中的效应。一个地方人多才热闹,才有生气,有发明创造。越是热闹的城市越有力量,有经济,有科研。人多地方的文化和人少地方的文化是绝然不相同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所以中国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日本的发展便是典型的一例,1960年仅占日本国土面积2%的四大临海工业带占据当时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国土面积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独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70%。然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从国土均衡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向地方圈进行工业分散作为国土政策的第一目标。结果虽然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地方圈,但实际上今天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四大城市圈。这是因为服务业和信息业集中在这些大城市圈内。这些新崛起的产业更具有城市经济的属性。今天的日本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性。

    从这些年中国的实践来看,小城镇由于缺乏大城市那些要素,在民工潮汹涌的这十几年里,民工潮对于中小城市基本是呼啸而过。农民一出村就奔着大城市去。看看当今打工者聚集的地区和城市,基本上是中大城市。北京有五六百万,上海有五六百万,广州有五六百万,深圳有五六百万。目前大约5000万人的打工者基本聚集大城市。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大城市才有财富,才有资金,才能挣到钱。到小地方,既没有就业的机会,也没有较高的工资。所以,民工一出村,目标就盯着中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你硬要反其道而行之,硬要发展小城镇,只能是异想天开。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