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广州拟建11条城市轨道打造百里慢行道

admin 2014-01-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广州市规划局公布由市规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控规。规划显示,未来海珠生态城将突出公交主导、绿色出行,打造“双90”公交体系:即轨道站点500米覆盖人口达90%,公交出行占内部机动化出行比例达90%。

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控规获批,南中轴线打造“岭南V谷

 

  广州市规划局公布由市规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海珠生态城启动区控规。规划显示,未来海珠生态城将突出公交主导、绿色出行,打造“双90”公交体系:即轨道站点500米覆盖人口达90%,公交出行占内部机动化出行比例达90%。

  海珠生态城一共规划了11条城市轨道共53.2公里;建设7条有轨电车线共66.8公里,形成1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还特别强调慢行优先,提出要打造百里慢行道;围绕万亩果园湿地,构建湿地15.1公里的内部慢行优先区。

广州市长陈建华表示,海珠生态城拆迁量估计要达到1000万平方米,启动区内要腾出土地容量,解决征地农民留用地问题,一定要遵循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

  生态规划▶▶

  打造52公里长湿地景观环

  海珠生态城的规划范围也经过多次调整,现确定为:总体规划范围为海珠全区92平方公里,一期控规修编范围52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范围面积8.9平方公里,涵盖中轴线南段核心区、海珠湖、大干围和上涌安置区等33个近期重点项目。本次控规将启动区的总建设量提高到1440万平方米,比现状量101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

  规划提出,构筑海珠生态城“11233”(一园、一核、二横、三纵、三片网河区)的水系布局,“一园”指万亩果园,“一核”指海珠湖与周边的杨湾涌、墩和涌、大塘涌、大围涌、石榴岗河河西碌涌6条河涌“一湖六脉”的格局,“二横”指石榴岗河、黄埔涌两条水道,“三纵”指南北水廊中轴水道、赤岗涌——赤沙涌构成的南北水廊、海珠涌作为第三条连通前后航道的南北水廊,“三片网河区”指琶洲岛网河区、共和围网河区、新滘围网河区。

  未来,海珠生态城将打造成为都市中心区最大最美的城市生态区域。总体生态区域面积为27.2平方公里(含果园、水域、绿地),较现状增加3.0平方公里。未来海珠生态城水质将达到Ⅳ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湿地率≥70%,水面率≥30%。

  规划确定万亩果园湿地控制线,控制869公顷(约13000亩)作为核心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增划642公顷,使总体湿地保护控制范围达到1511公顷。

  强化“广州南肺”的生态效益,在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下,建设面积2248亩的海珠湖。

  启动区涉及的湿地控制区范围为1.7平方公里,规划划定湿地边界外侧100米范围为生态协调区,将严格控制湿地范围及协调区的项目建设。在湿地边缘区域,将打造世界一流的湿地景观环,规划休闲慢行环路,全长52公里。有效保护湿地资源,结合绿道,构建休闲慢行步行区。

  交通规划▶▶

  500米步行可达基础公共设施

  在交通方面,规划突出公交主导、绿色出行,打造“双90”公交体系:即轨道站点500米覆盖人口达90%,公交出行占内部机动化出行比例达90%。建设11条城市轨道共53.2公里;建设7条有轨电车线共66.8公里,形成1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强调慢行优先,打造百里慢行道,规划滨水慢行道33.8公里,游憩慢行道69.0公里;围绕万亩果园湿地,通过建设换乘截流系统,构建湿地15.1公里的内部慢行优先区。

  对于海珠生态城的交通规划,有交通专家表示:“‘双90’+慢行+水上交通,还是有特点,可以支持量的开发”。但他提出,随着四馆一园的建设和琶洲会展的提升,建议尽快启动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现在广州大道在海珠区大部分是8车道,但客村立交双向直行4车道、洛溪大桥是4车道、广州大桥6车道,车道的不匹配容易造成节点的拥堵。”

  规则注重基础公共设施与湿地旅游公共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相互补协调,实现500米步行可达,服务半径全覆盖,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大幅度提升海珠区公共设施配套水平,领先全国。

  南中轴规划▶▶

  “岭南V谷”不要成珠江新城翻版

  据悉,新中轴线南段岭南文化轴线共长6公里,启动区建设4.5公里,分别有广州塔,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公共服务中心、岭南大观园和海珠湖等,通过布局“三馆一场”、“一馆一园”等一系列标志性文化亮点,轴线南段远期形成“一轴六亮点”。中央绿轴控制宽度为180米,规划轴线两侧建筑高度为一线建筑50—80米,二线建筑100—120米,三线建筑120—250米。与600米高的广州塔形成呼应,打造具有特色的“岭南V谷”。

  不过,对于南中轴线这个“岭南V谷”的设想,有专家表示:“绿轴不要变成另一个珠江新城,一条直线旁边地块排列整齐,太规整了,建议做得曲折一点。因为这里生态比天河好很多,因地制宜地来设计,原生态一点,少一些人工痕迹。”

  此外,规划还借鉴巴黎、纽约、多伦多等国际开发经验,形成以商业、旅游服务、文化娱乐体验、交通枢纽、停车功能复合的地下综合体,总体开发量为146万平方米;打造集约高效的轨道枢纽(赤岗塔站、客村站、大塘站、沥滘站),构建低碳绿色地下市政空间,达到国际城市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大都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样板。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对文化遗产采取分类保护策略。保护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龙潭村、沥滘村古建筑群。完成88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58处文化遗产线索普查工作,提出规划保护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岭南水乡风貌。

  ■焦点问题

  1 启动区建设量是否太大?

  根据规划,启动区总的建设量为1440万平方米,比新中轴线控规建设量134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比现状量101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429万平方米。对此,有专家表示,对于生态城来说,这一建设量是否太大?

  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在上周的规委会上表示,“担心生态城变成表面上的生态城,增加400多万平方米的建设量,比现状还是增加很多的。启动区是整个生态城最有价值的地方,这里(建设量)增加多,是为了给万亩果园和小洲村等留空间,但现在肉先吃了,未来是否能留下空间还存疑,担心会拉高整个生态城的建设量。”

  对此,陈建华表示,海珠生态城启动区内要腾出土地容量,解决征地农民留用地问题。希望海珠区能好好吸纳委员意见进行修改,遵循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海珠生态城估计有1000万平方米要拆迁,不是珠江新城和国际金融城那么简单,没有两三百万平方米安置房动不了,区政府要好好测算”。

  2 慢行环边上最好留出绿地

  本次规划提出的慢行优先和建设超过50公里的环湖慢行环受到专家的肯定。规委会委员马向明认为,湿地慢行环是此次规划最大特色,“如果绿带没有边界,就会容易被其他人侵蚀使用”。慢行环的重要性还在于,原先湿地是整片的可以让人进出的,但海珠湖建设过程中将湖区独立出来,割裂了原先的进出通道,慢行环的建设可以使得市民通过绕行再进入湿地。

  马向明提出,慢行环的建设标准达到作为公园带的标准,可以按照公园进行管理,人们骑单车在慢行环上即便不进入海珠湖,也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此外,慢行环边上最好能留出50~100米市民使用的绿地,改善湿地本身实用性较低的特点,市民在绿地上可以更好享受到湿地公园的乐趣。

  3 小洲村如何保护

  此外,海珠生态城的城中村改造也引发专家关注。规划显示,生态城范围涉及14条城中村改造,其中启动区涉及4条:东风、凤和(新市头、旧市头、江贝)、桂田、红卫(大塘)。

  马向明也指出:“海珠区村很多,上周去看了小洲村,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村民的房子都加建到了四五层,成了豪宅,变成了高级城中村,艺术家也进不去。关键是村民翻建房屋还没人管。”

  规委会委员孙一民也表示:“规划中小洲村已经列入保护范围,但去了后觉得和图上看到的反差非常大。前些年小洲村已经达到一定水准,但现场看到的情况不是规划上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状况。再过半年已经和城中村一样,一半以上的小店已经关门,到处都在盖房子,而且没有什么措施能避免。”

  对此,市规划局局长李明透露,小洲村的农民为广州做了贡献和牺牲,一直在保护没有开发,“他们的经济发展留用地300多亩一直没有兑现,这个留用地应该落实到位,引导村民走大道,控制他们走小道。这300多亩地在村外,是可以好好发展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