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成都温江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综合体

admin 2015-04-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成都温江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综合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值得借鉴推广”。在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发表的《成都宣言》,对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给予了肯定。
 “成都温江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综合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值得借鉴推广”。在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发表的《成都宣言》,对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给予了肯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做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战略部署。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温江区委、区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温江区立足地方工作实际,坚持创新探索,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提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破解发展困局

  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

  春暖花开,姹紫嫣红。时下,走在以川派盆景和苗木栽培为园林产业特色的温江田园乡村,随处可见茂林修竹,满目尽是花团锦簇,徜徉其间让人赏心悦目。

  温江区辖区面积277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人。温江生态本底优厚,在城市功能定位中属于成都的“绿肺”。

  但温江区生态科研实力薄弱,生态产业未充分整合、挖掘,产业链单一。生态建设的相关规划、地方性法规、条例等没有出台,造成了空有生态资源但无法发挥其优势的局面。

  为此,温江区委、区政府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和自身优势,提出了创建“中国(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的目标,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新做法,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都”,力争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我们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又一新的征程。”温江区委常委、副区长廖暾告诉记者,温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生态经济、生态政治,还包括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等丰富的系统化内容。

  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全区上下切实围绕“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提质”三大中心任务,紧紧抓住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把巩固提升温江位列中国市辖区科学发展百强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三个一百强”的美好愿景作为新起点,立足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的发展定位,积极构建以生物医学产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为双产业主群的“2+X”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全链医学”和“全域旅游”大发展大升级,为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努力开创“三宜国际化卫星城”建设新局面。

  突出规划引领

  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特别实验区创建方案

  按照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温江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战略,突出规划引领,实施生态建设五大工程(绿色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宁静工程、整洁工程、环保设施建设工程),大胆探索机制创新,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温江区在成都市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先后完成了《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国(温江)生态文明建设特别实验区创建方案》,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

  温江区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总纲,制定完善了城市空间的立体规划,蓝道、绿地、开敞空间等系统规划,构建了完备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划定“城市三线”(绿线、蓝线、紫线),合理布局城市“三生空间”(生活、生产、生态),从严控制“三旁”(路旁、河旁、房旁)空间距离。

  温江区通过实施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以自然化、森林化和多样化为追求,大力构建绿色环保、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环境,着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实施绿色工程。温江区利用20万亩花木资源,建设1499.5公顷天然林、花木生态开发保育区,以及湖泊湿地保护区,建成国色天乡、温江公园、杨柳河带状公园等7个大型城市公园,绿化面积达1145.5公顷,平原绿化率达90%以上。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面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温江区获准加入“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6个先锋城市之一。建成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3个生态涵养带,并以4条主要河流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沿河景观打造、生态修复及沿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恢复河渠原生态风貌。

  实施城市宁静工程。严格噪声管理,从城市功能分区、产业选择、建筑设计、绿化配套等方面强化噪声源头控制。专项整治建筑工地、娱乐行业,最大限度减轻噪声污染。

  实施城乡整洁工程。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在农村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长效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实施环保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站和配套管网,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6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7%。

  此外,温江区严格项目准入的生态刚性约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温江区取缔、关停和搬迁34家污染企业,促进统一食品、成钞公司等一批企业实现“煤改气”和产业向高端升级。2014年,温江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实行绿色考核

  建立领导班子生态文明考核和生态资产审计制度

  温江区致力于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良性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

  推出“绿色考核”。建立领导班子生态文明考核和生态资产审计制度,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年终考核加大生态考核权重,形成了“绿色政绩观”考核导向。

  筑牢社会监督。聘请16名生态环保专职巡察员,邀请50名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担任特邀生态环保监督员,构建了“巡察、发现、报告、处置、反馈”工作机制。

  创新绿色生态区保护制度。率先在全省启动生态红线划定,编制完成了《温江区生态红线划定大纲》,分类划定绿色生态保护区。启动城市生态价值评估,被环境保护部纳入城市生态资产价值评估4个试点单位之一。

  引导多元化投入。近3年来,温江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1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亿元、吸纳社会资金25亿元,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良性投入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温江生态文明协会,由协会发起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基金,截至2014年底,已向民间募集资金5000万元。

  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群众主体作用。温江区自上而下形成了区、镇、村、院落四级群建群治生态工作网络,初步建立了围绕生态建设的一系列基层治理制度。

  同时,温江区倡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着力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繁荣生态文化。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享受生态的社会氛围。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编写生态文明本土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全民的生态自觉,生态文明已成为温江的文化特质。倡导生态生活方式。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的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

  2014年,温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9.9%,在市委督查室组织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生态环境”指标得分位居成都市第二、二圈层区第一。

  2014年5月,在环境保护部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上,温江区作为全国5个单位之一,重点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2014年11月,温江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先后到温江学习考察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生态综合体

  “生态综合体”是由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五大要素,通过系统的组合构筑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人居环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简言之,就是一个城市同一个基础,同一个屋顶。分不同的层次完成不同的功能,城市既室内化,又园林化。

  目前,温江区已建成水立方、幸福田园等区域生态综合体。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