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谈北京风貌的保留与发展
admin
2002-08-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梁思成说过,北京旧城是“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北京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因此对北京旧城的保护也要着眼于整体。国务院等有关部门也早已明确指出
梁思成说过,北京旧城是“世界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北京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因此对北京旧城的保护也要着眼于整体。国务院等有关部门也早已明确指出:“北京是著名的古都,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必须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整体格局。”
作为梁思成的得意弟子、作为国家文物局的著名专家,年近八旬的罗哲文已经奔走呼吁了多年,在发展建设中要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特别是要延续北京的文化。
在很多人———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百姓眼中,北京是一个无价之宝。红墙黄瓦的故宫、春水荡漾的后海、横平竖直的街道,再加上一团和气的北京人用珠圆玉润的北京腔说着客客气气的北京话。一个活灵活现的北京就在世界的眼前了。北京还有很多很多传说,什么龙王爷在高梁桥卖水呀,什么刘伯温设计北京城呀。而事实上,在千百万年前,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闪出忽明忽暗的火光时,北京的文明就被深深埋在了这片土地上。
罗哲文,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他用文物专家的眼看北京,用北京市民的心爱北京。当北京的文化被某些盲目的建设活生生割断时,温和的罗哲文表现出了温和的坚决。
“拆旧房盖新高楼就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吗?”罗老认为这种做法与营造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新思路是背离的。现在世界潮流讲究回归自然,高楼已经不是让人们刮目相看的东西了。当初纽约、香港建高楼有其自然历史的原因。现代化的关键不在楼层的高低,而在内部设施的先进与否。中国汉代就曾建过上百米的高楼,古文中也有“危楼高千尺”的说法。但后来我们的祖先认识到,高楼并没有什么好处。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地应该相和,远天地之和,对人是没什么好处的。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要“接地气”。
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这些传统建筑具有和谐、有序、亲近、安静、舒适的特点,这正是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最理想生活状态。这些古老的建筑,不能因为它旧就认为是落后的,相反它们的品位是最高的,它们才真正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很可惜,有很多造型传统、古木参天的院落都葬身于推土机之下了。
所以,罗老再次强烈呼吁:要对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不能盲目求快求高,一定要本着审慎、稳妥的精神。尤其是对不在25处保护区内的古迹,一定要由专家认真普查认定后才能确定处理的方式。
另外,整理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既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固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否则维修就毫无意义。罗老提醒人们,在维修过程中要保存其原有价值,必须注意很多问题。
首先,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它们都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
其次,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同时期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方式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遭到破坏。
第三,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有木材、砖、石、琉璃、铜、铁等。它们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学原理的。如果随意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将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新的材料纵然能把古建筑的形式、外观、结构等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这座古建筑只剩下了躯壳。它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历也就一扫而光了。
所以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原构件确实必须更换时也要用相同的材料来更换,原来是木材就用木材,原来是砖石就用砖石。最好原来是松木就用松木,原来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么硬杂木就用什么硬杂木。
第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方可成功。新创作、新设计不必复古,应该推陈出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正与之相反,就是要整旧如旧。
我工作的地方离朝内南小街很近,印象中那里有众多的小胡同、成片的老房子。当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真正走入这些胡同站到老房子跟前时,这条小街的改造工程已经开始了。而对这里,我仅仅知道著名学者梁实秋先 生就是从新鲜胡同小学毕业进入清华学堂,以后逐步走上了中国文坛的。
“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完美搭配。现在虽然早已没了这些讲究,但树———枣树、榆树、梧桐树,都还在四合院里不识人间变迁地生长着。也许明天这些浓荫蔽日的树就要被锯掉了吧,但今天走进这些胡同里的院落,洒在身上的依然是不变的绿色与清凉。即使几米之外就是工地,老房、老树、老邻居现在起码都还在。
罗哲文
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
1940年考入当时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50年进入国家文物局工作,曾任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文物、古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文物、古建筑专家。
编后
在采访中,罗老一直在强调,高楼不是不能盖,旧房不是不能拆,但在这一拆一盖之间要更多地考虑文化的延续性。采访一直在这种理性而温和的对话中进行。但我冒着酷暑从罗老家告辞出来,被堵死在三环路上时,看着林立的高楼,我心里泛起一种冰凉。
如果把北京改造成新兴商业城和开发区,把北京变成东京,或者曼哈顿,那真的是我们的理想吗?北京的命运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勇气和良知。毕竟,中国只有一个北京,世界只有一个北京。
作为梁思成的得意弟子、作为国家文物局的著名专家,年近八旬的罗哲文已经奔走呼吁了多年,在发展建设中要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特别是要延续北京的文化。
在很多人———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百姓眼中,北京是一个无价之宝。红墙黄瓦的故宫、春水荡漾的后海、横平竖直的街道,再加上一团和气的北京人用珠圆玉润的北京腔说着客客气气的北京话。一个活灵活现的北京就在世界的眼前了。北京还有很多很多传说,什么龙王爷在高梁桥卖水呀,什么刘伯温设计北京城呀。而事实上,在千百万年前,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闪出忽明忽暗的火光时,北京的文明就被深深埋在了这片土地上。
罗哲文,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他用文物专家的眼看北京,用北京市民的心爱北京。当北京的文化被某些盲目的建设活生生割断时,温和的罗哲文表现出了温和的坚决。
“拆旧房盖新高楼就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吗?”罗老认为这种做法与营造现代化城市环境的新思路是背离的。现在世界潮流讲究回归自然,高楼已经不是让人们刮目相看的东西了。当初纽约、香港建高楼有其自然历史的原因。现代化的关键不在楼层的高低,而在内部设施的先进与否。中国汉代就曾建过上百米的高楼,古文中也有“危楼高千尺”的说法。但后来我们的祖先认识到,高楼并没有什么好处。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天地应该相和,远天地之和,对人是没什么好处的。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要“接地气”。
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这些传统建筑具有和谐、有序、亲近、安静、舒适的特点,这正是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最理想生活状态。这些古老的建筑,不能因为它旧就认为是落后的,相反它们的品位是最高的,它们才真正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很可惜,有很多造型传统、古木参天的院落都葬身于推土机之下了。
所以,罗老再次强烈呼吁:要对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不能盲目求快求高,一定要本着审慎、稳妥的精神。尤其是对不在25处保护区内的古迹,一定要由专家认真普查认定后才能确定处理的方式。
另外,整理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既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固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否则维修就毫无意义。罗老提醒人们,在维修过程中要保存其原有价值,必须注意很多问题。
首先,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它们都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
其次,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同时期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方式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遭到破坏。
第三,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有木材、砖、石、琉璃、铜、铁等。它们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学原理的。如果随意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将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新的材料纵然能把古建筑的形式、外观、结构等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这座古建筑只剩下了躯壳。它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历也就一扫而光了。
所以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原构件确实必须更换时也要用相同的材料来更换,原来是木材就用木材,原来是砖石就用砖石。最好原来是松木就用松木,原来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么硬杂木就用什么硬杂木。
第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方可成功。新创作、新设计不必复古,应该推陈出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正与之相反,就是要整旧如旧。
我工作的地方离朝内南小街很近,印象中那里有众多的小胡同、成片的老房子。当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真正走入这些胡同站到老房子跟前时,这条小街的改造工程已经开始了。而对这里,我仅仅知道著名学者梁实秋先 生就是从新鲜胡同小学毕业进入清华学堂,以后逐步走上了中国文坛的。
“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完美搭配。现在虽然早已没了这些讲究,但树———枣树、榆树、梧桐树,都还在四合院里不识人间变迁地生长着。也许明天这些浓荫蔽日的树就要被锯掉了吧,但今天走进这些胡同里的院落,洒在身上的依然是不变的绿色与清凉。即使几米之外就是工地,老房、老树、老邻居现在起码都还在。
罗哲文
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
1940年考入当时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50年进入国家文物局工作,曾任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文物、古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文物、古建筑专家。
编后
在采访中,罗老一直在强调,高楼不是不能盖,旧房不是不能拆,但在这一拆一盖之间要更多地考虑文化的延续性。采访一直在这种理性而温和的对话中进行。但我冒着酷暑从罗老家告辞出来,被堵死在三环路上时,看着林立的高楼,我心里泛起一种冰凉。
如果把北京改造成新兴商业城和开发区,把北京变成东京,或者曼哈顿,那真的是我们的理想吗?北京的命运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勇气和良知。毕竟,中国只有一个北京,世界只有一个北京。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