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科学·哲学·艺术·建筑·园林 | 王小东院士北大讲座圆满落幕

景观中国网 2018-06-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2018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王小东讲座——《科学·哲学·艺术·建筑·园林》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景观中国网全程跟踪报道了本次讲座。

▼讲座视频(时长约2小时)

2018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王小东讲座——《科学·哲学·艺术·建筑·园林》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为北京大学120周年华诞“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系列讲座之一,由王小东院士主讲,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俞孔坚主持。400余名高校师生、设计从业人员、媒体代表等参与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R60A9788.jpg

王小东院士在新疆从事建筑与规划事业55年,曾获国际建协“罗伯特·马修奖(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奖)”、中国建筑创作的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以来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建筑理论、建筑历史的研究,足迹遍布南北疆,对发展中国当代建筑和实践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R60A9694.jpg

讲座主要围绕科学、哲学、艺术视角下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展开。王小东院士认为,在当下追求创新的时代,建筑、景观等从业者不应把思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畴内,综合性跨学科思维很重要。哲学、科学与艺术等领域对建筑与景观行业有着重要启示。

R60A9737.jpg

王院士指出,在哲学理论中变化永恒存在,建筑也是如此。建筑的本源是不变的,它是满足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增长需求的空间,并具有确定位置、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但同时建筑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R60A9765.jpg

首先,建筑空间建构发生了变化。近现代以来结构技术有了较大飞跃,建筑开始进入了编织、塑造、仿生的阶段,颠覆了过去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尽管先进的结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几乎任何建筑形式,但建筑设计不应只追求奇形怪状

其次,建筑与非建筑的界限是模糊的。由于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主要通过直觉和符号完成,但真实实体却处于变化中,导致认知脱节或不全面。我们需要的是指导解决每一个瞬间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僵化死板的理论,如同拦截导弹一样,需要有随时调整的能力

再次,建筑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但尊重人、社会、历史、环境、高水平的鉴赏力和关注民生始终是建筑师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风景园林专业同理。设计师要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R60A9721.jpg

王院士还指出,“普世价值”不应该成为建筑千篇一律的借口,承认差异和个性的存在才是发展和理论的基础。中国人并不缺乏形而上的非理性思维,需要把西方的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创新。

R60A9767.jpg

最后,王院士对争议中前行的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园林是文人的园林,当代设计师应该把古典园林中的文脉精髓和现代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生态风景园林

R60A9726.jpg

演讲结束后,俞孔坚教授向王院士致谢,感谢他从哲学的高度讲解了对待环境、历史、普世价值观的认识,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带来了重要启示。

R60A9679.jpg

R60A9841.jpg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设计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协办,景观中国承办。2018年系列讲座还将继续,敬请期待。



撰文:小西

摄影:张锦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6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Rose:  新疆国际大巴扎,每次到新疆都会去!
2018-06-05 11:10:40
小猪佩奇:  把古典园林中的文脉精髓和现代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生态风景园林,赞哦
2018-06-05 10:58:4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