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拯救桂林千古石刻

admin 2002-09-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9月30日电(记者 蒋桂斌)日前,我国著名碑林、广西桂林市桂海碑林保护性开发一期工程竣工。今年国庆期间,桂海碑林将以崭新的面貌,向中外游客展现其博大精深的
新华网广西频道9月30日电(记者 蒋桂斌)日前,我国著名碑林、广西桂林市桂海碑林保护性开发一期工程竣工。今年国庆期间,桂海碑林将以崭新的面貌,向中外游客展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在桂林市区及其附近的石山上,随处可见唐宋以来官宦名人、风雅才子的勒石题词。据不完全统计,桂林的古代摩崖石刻近3000件,桂林也由此成为我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地方。去年桂林石刻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目前桂林的古石刻群正遭受严重破坏,大多数古石刻不同程度地残损,有的稀世展品面临毁灭的危险,抢救、保护石刻迫在眉睫。总投资1100 万元桂海碑林保护性开发工程,是桂林市政府保护庞大的古石刻群的一项举措。一场没有句号的保护千古石刻的大拯救行动正在这座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展开。

(小标题)“游山如读史”

从秦始皇凿灵渠开始,桂林便成为中原与岭南之间的重要通道。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郡开始至今,桂林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悠久建制历史,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其甲天下的山水,桂林自古就是官宦名流、文人骚客荟聚的胜地,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镌刻于山石之上,形成摩崖书画、造像、石碑等古石刻文物“摩崖殆遍”的宏伟奇观。桂林石刻数量众多、精品纷呈、传历时间悠久、名人笔墨荟萃,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证了文献记载的论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桂林石刻是唐、宋摩崖石刻的渊薮。桂林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石碑等,以摩崖石刻为主。其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从唐至清,石刻延绵不断,延续时间之长久,形制巨大,且拥有历代众多名人佳作,全国罕见。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内首屈一指,素有“唐宋题名之渊 ,以桂林为甲”“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誉。石刻主要集中分布在龙隐岩龙隐洞、象鼻山、伏波山等30多处风景名山洞府之中,堪称碑刻如林。遍游海内名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称许为:“诸山无一处无摩崖,唐宋石刻,莫多于此”。

桂林石刻是我国山水文化的宝库。石刻以山水为依托,以山水诗文、纪游题名和题写风景的榜书等山水题刻居多,共有山水诗词、游记散文近二百万字,千古石刻与甲天下的山水形成了自然与文化和谐互补的统一体。更令人瞩目的是,桂林石刻被称作一部刊刻于山崖上史书。桂林石刻文体多样,种类繁多,有题名题记、诗词曲赋、赞颂歌铭、论说评议、诏令散文、告示执照、乡规民约、墓碑、地券契据、楹联榜书、格言吉语、书目医方、经文偈语等;内容涵盖了古代广西及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清代名人陈元龙曾以“看山如观花,游山如读史”,予以高度形象概括。南宋才子陈谠将其与《诗经》、《史记》相媲美。如龙隐岩中的宋代蔡京写的《元佑党籍》,真实反映了北宋后期政治派系的激烈斗争。原碑刊刻全国,今国内仅存两件于南宋刻品,而龙隐岩的最完整,是这段历史的实证。

桂林石刻还是书画艺术的天然博物馆,留存了许多历代著名书画家手笔,书体篆、隶、行、草等俱全。如唐代李阳冰,宋代石曼卿、米芾、范成大、陆游,明代周天球、清代袁枚等,均留书画遗墨,不少是存世孤品。

(小标题)抢救刻不容缓

桂林文物工作队队长刘琦对世人发出忧虑的惊呼。他说:“桂林石刻已经遭受来自各方面的破坏,如果保护不好古人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瑰宝,我们的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据了解,目前桂林石刻大多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有的因岩石剥落而模糊不清,有的出现断裂,有的被雨水冲刷而字迹斑驳,有的被故意毁坏。社会各界都认为,抢救千古石刻刻不容缓。

桂林城北鹦鹉山上有一幅刻绘于宋代的桂林《静江府城池图》,高3.4米,宽3米,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世界和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古代石刻地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中国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然而,这么一个绝世精品,正面临着将要磨灭消失的厄运。近日记者到鹦鹉山上采访时发现,护碑亭下的《静江府城池图》残损严重,上面的书画字迹斑驳模糊,图形、符号和文字很难辨认,几乎看不出是一幅地图了。文博工作者告诉记者,这幅古地图历经时代的沧桑。公元1277年,元兵攻克桂林静江府,放火焚烧桂林城,《静江府城池图》及其所附的《静江府修城池记》被焚,地图受损三分之二。

“桂林石刻的破坏绝大部分来自自然破坏。”刘琦介绍,桂林石刻属于石灰岩石质,南方多雨潮湿,容易受风雨、苔藓侵蚀,自然破坏严重。特别是刻于山势坡度较缓、略呈仰姿的石刻,最易受到山上水流冲击,被破坏最厉害。

但是,他又说,石刻也遭受了人为的破坏。由于桂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元兵攻打桂林、抗日战争等惨烈战火,大批摩崖和石碑被烧毁、炸毁和被枪弹击毁。此外,一些古代石刻作者文物保护意识较差,铲除前人石刻,然后在上面刻下自己作品,这种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被毁石刻数以百计。如明嘉靖三年,杨铨为了刻自己的作品,不惜凿毁唐代韩卿云的《舜庙碑》。文革期间,桂林石刻被毁及其严重,许多石刻点的摩崖已经残缺不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工业发展,空气、雨水中的含酸成分不断增加,加快了石刻剥蚀程度。经观察,1966年-1993年不到30年时间,一些碑面已受蚀2毫米。

(小标题)保护贵在行动

历史上对桂林石刻群进行保护可追溯到唐代。在韩卿云的《舜庙碑》顶部及上部两侧,唐人凿有“人”字排列的五个方孔,是当年为防止风雨侵蚀,凿碑檐时植以格木而凿的;宋人采用筑护碑亭、在石刻顶部开凿引水槽、在摩崖石刻表层涂生漆等方法,来保护石刻。这些古人保护石刻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石刻遭到破坏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保护活动一直未断。

1984年,桂林市政府下文公布各处石刻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文件;

到目前, 文博系统对古石刻共组织了6次大规模普查,并拓取拓片、拍照、登记编号存档,为部分摩崖石刻配备了仿岩溶碑檐,顶部开凿引水槽。

龙隐洞和龙隐岩有古代石刻200多件,是桂林石刻最集中 的地方。这里留存有宋代蔡京《元佑党籍》、石曼卿《饯叶道卿题名》等绝世珍品。1984年,桂林市在这里建成桂海碑林博物馆,分工负责对桂林石刻的收集、保护、管理、陈列、宣传和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桂海碑林博物馆将大批石刻集中管理保护起来,初具规模。对此,国内外碑刻界高度评价:“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

1998年,桂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对桂海碑林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议案的决议》,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由市政府投资1100万元,对桂海碑林进行保护性开发。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刘玲双介绍,总规划面积4万多平方米,工程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投资565.5万元,主要内容是修建大门、绿化庭院、防止露天碑刻的碑面风化、为山岩上的碑刻清淤排水、清除覆盖碑面上的碳酸钙、建立小型石刻的陈列展示柜等。预计明年将启动二期工程,整个工程全部竣工后,桂海碑林博物馆将成为中国一流的石刻陈列、保护和研究的博物馆。记者近日在博物馆看到,装修一新的博物馆大门古朴典雅,玄色的大石碑刻着古人书法“诗境”“龙隐”,庄严矗立在门前;馆内芳草萋萋,几口明清古井的石制井圈“列队”在草丛中,几十块珍贵的宋、元、明、清等历代碑刻整齐地肃立碑廊里,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画僧贯休的佛家《十六尊者像》石刻,被一一放进了崭新的玻璃陈列柜里;四五平方米的宋代文人宴饮的游戏石刻曲水流觞,默默“躺”在刚建好的护碑亭里,不断引来游客好奇的目光……刘玲双指着屋檐下一堆石碑、石狮等石刻作品说,这些都是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辛辛苦苦从民间的荒野、猪圈、路边、河边等处收集回来的散落明清石刻,博物馆将克服人力、财力有限的困难,逐步对其整理、陈列保护起来。

刘琦告诉记者,现在抢救、保护古石刻,最头疼的是如何阻止自然破坏的问题。尽管石刻保护的科技攻关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都是针对北方砂岩地区的石刻、石雕所进行的研究。至今,对于桂林石灰岩的自然侵蚀破坏问题,国内外专家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过去文博工作人员沿用在石刻表面涂生漆的古法保护石刻,现在这种方法因为不科学已不再使用。他说,桂林文物工作队已经与中国文物研究所联系上,双方决定在保护古石刻上进行合作。今年以来,合作已经启动,由桂林文物工作队提供当地地质、气象等资料,中国文物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有关科技攻关试验已经在桂林展开。

桂林一些民间组织也自发地积极参与到古石刻的保护中。桂林一个名为桂林历史文化研究所的民间组织,正在热心地为桂林古石刻的保护而奔忙。这个组织发起人之一、桂林师专教授朱方(木旁加冈)说:“桂林的古石刻这么璀璨,损坏又这么厉害,真让人心疼!”他说,民间许多志同道合者都想为保护古石刻文化贡献微薄之力。据了解,他们正在为保护古石刻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科技人员,寻求企业支持。(完)(责任编辑 李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