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智能建造与景观未来:共话行业新风向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2024-05-23 来源: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原创
5月18日下午,“智能建造与景观未来”交流论坛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风景园林信息模型工程应用技术标准》第四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5月18日下午,“智能建造与景观未来”交流论坛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风景园林信息模型工程应用技术标准》第四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高校、设计院所、上市公司、软件公司等单位的技术专家相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围绕风景园林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北京中邦辉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围绕“智能建造:从BIM到LIM”以及“科技探索景观未来”两个议题展开,10位分享嘉宾通过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技术探索经历与成果,从产学研用的角度分享数字技术在研究、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不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专家学者积极交流、互相学习、携手合作,增进了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热情。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图片
景观学专委会周明波主任主持开场

图片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致辞

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奚雪松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主 题 分 享

智能建造:从BIM到LIM


图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郭湧副教授以《专业性,科学性,硬核工程能力——我们为什么做LIM》为主旨报告,从风景园林学科及行业的发展阶段出发,分享以LIM为路径的风景园林技术创新。郭湧以清华昌平科研基地SU-27景观、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等项目为例,探讨风景园林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竖向设计相结合的创新技术路径,推动LIM技术应用场景和应用技术创新,包括苗木信息模型开发,关键影响因素模拟仿真,工程建造可实施性论证等,形成具有科学性,体现专业性的“人在回路”的设计决策过程。报告还介绍了《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设计应用导则》以及《风景园林信息模型工程应用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进展。相关标准研究将为LIM技术落地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



图片


北京中邦辉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韩兆辉以《基于LIM技术的景观新质生产力》为题做分享,他从中邦目前对智能建造的理解和实践出发,探讨风景园林领域智能建造解决方案,中邦基于BIM技术研发LIM软件,旨在为国内景观设计师们提供更趁手的设计工具和解决方案,包括LIM模型建立,地形分析,雨洪分析、工程量统计和碳汇计算等。同时,他提出LIM技术在除工程领域的其他应用场景,包括AI技术应用、城市更新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强调基于LIM技术的景观数字资产应用的新路径。此外,他呼吁业内人士,在面临行业挑战时,可以通过合作和创新来“抱团取暖”,共同寻找新的方向和发展机会。


图片


建筑科技媒体Bimbox主编孙彬以《数据与泥沙——智能建造的祛魅》为题,分享了对智能建造行业的见解与发展趋势。他认为智能建造包括机器人应用、智能化设计、工程管理系统以及自主数字化的设计软件等多个方面,并指出智能建造在商业上潜力巨大但技术根基尚不稳固,政策上则有强烈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智能建造的发展,包括制定总纲领、收集技术案例、推广技术库、评选试点城市等。孙彬强调,智能建造不仅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更是被算法和机械技术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人工智能技术的异军突起,也将为智能建造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图片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一分公司技术中心经理、绿化林业高级工程师、BIM工程师董则奉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探讨了风景园林行业在生态治理、微小更新和精细养护方面的发展潜力。以《面向智慧管理的公园绿地PLDI数字资产构建体系研究》为题做分享,以上海市前湾公园一期项目为例,指出由于现有数字资产多为静态形式,导致智慧管理的应用效果非常局限。只有通过构建精准化、轻量化、动态化和信息化的数字资产才能满足公园绿地智慧管理的核心需求。


图片


深圳前海贾维斯数据咨询有限公司董事王起航以《鹰眼园林景观数字孪生应用》为题,提出“上云”是目前建筑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他提出有效数字化的最大特征是有较好的企业级软件使管理最佳实践在新技术条件下得以固化。运用鹰眼系统,可将项目“搬到眼前”,实现工地孪生、实模一致,做到全过程溯源,施工记录数字化,隐蔽工程全留痕,同时提高业主、设计师及施工队的高效沟通,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图片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各位分享嘉宾针对线上、线下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互动。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就行业发展现状、未来LIM发展趋势及给新入行人员的建议等方面开展讨论。



主 题 分 享

科技探索景观未来


图片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师、创新发展规划设计研究院吕宁院长在以《村域数字化运营和智慧治理的路径与探索》为旨做主题分享,她分享了通过数字化和元宇宙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她强调,乡村振兴需以“数字乡村”为战略方向,结合“元宇宙”技术,以解决乡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如农产品销售困难、人才流失、文化资源转化难、信息流通不畅及信息基础薄弱等。她提出了通过数字化和元宇宙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整合社交、交互等功能,同时结合新消费,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赋能。


图片


奥雅股份研发中心总监、奥创引擎数据服务公司总经理颜佳以《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如何创造城市可持续未来?》为题分享交流,她重点分享了奥雅近期发布的城市更新街区智能设计工具-Urban Flow,以及在行业内引起了热烈关注。并阐述了Urban系列产品矩阵中的其他产品,包括城市公园设计工具、AI植物设计工具等,展示了奥雅在创新设计领域关于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实践与研发突破。此外,还对奥雅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城市实验室以及奥创引擎智算中心进行了介绍,期望协同更多的合作伙伴构建行业生态链,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数智化转型。


图片


土人设计AI创研所副所长、技术总监莫狄以《AIGC智能设计:创新技术在景观领域的应用》为题分享,AI生成内容(AIGC)改变了内容创作方式,尤其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可能性。她分别从设计的概念方案、深化方案、效果提升等阶段将传统设计方式与AIGC智能设计方式进行对比,并结合土人设计的多个项目案例,从建筑模型、景观模型的创建、AI效果图渲染到后期AI文本配音及视频的生成与多模态应用等方面介绍了AIGC时代下的设计范式与优势,她提出,AIGC的循证设计包括图面表达、客观指标加入、主观评价和公众参与,推动设计多样性和社会反馈整合。AIGC时代下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技术的迭代升级,不变的是要深度学习数学原理及科研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学科知识与最新技术的结合点,以拓展设计视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图片


瓦地生态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吴昊以《与人工智能共存的环境设计》为主题分享交流,他从对人工和自然的关系变迁出发,探讨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思考。环境行业中,水务和景观均是整体性、动态性、跨尺度的复杂巨系统,对数据有依赖性。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可能打散传统权力意志主导的美学和建设方式,并存在打通智慧和生态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药,要警惕过分“科学化”。他分别以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对设计行业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并举例说明瓦地正在拥抱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在智能建造、3D打印生态装置、AR增强现实流域沙盘的研发和应用探索。


图片


光辉城市CEO 宋晓宇 以《智慧景观设计通用平台》为主题分享交流,他分别以设计企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数字孪生工具平台的需求重点及应用方向。他提出,未来数字孪生交付(MPX)必将成为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传统设计师们技术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也应匹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智慧空间设计课程方案来提升人才的数字孪生能力及智慧设计能力。此外,他还提出了智慧设计平台开发计划,以校企课题联动、区域典型树种生长拟合、植物设计CAD联动等为重点研发方向,着力在智慧化设计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图片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各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研发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利用一线实践的经验指导工具的研发和转化。专家们对未来景观提出畅想和展望,并针对线上、线下提出的相关问题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本次活动由LAC景观网及建筑科技BIMBOX视频号同步直播,线上收看超6000人次。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行业内探索在科技前沿的技术专家,从不同视角探讨传统设计行业怎样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并加以利用。活动既提供了一个盛大的知识交流平台,也为参与者们搭建了合作与沟通的桥梁,为我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了行业智慧与实践力量。


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




组织机构 

主 办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协 办 

北京中邦辉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景观设计学》期刊

景观中国融媒体中心

建筑科技媒体BIMBOX



微信截图_20240523100823.png



采 编 | 辛梦瑶

摄 影 | 温 智  

策 划 | 王 卿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