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西部:生态建设也要“量水而行”

admin 2002-10-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8日电(记者 殷耀 刘军)在水荒严重的西部干旱地区,不仅生活、工业用水要注意保持当地水资源平衡,生态建设也一定要“量水而行”。      今夏记者在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8日电(记者 殷耀 刘军)在水荒严重的西部干旱地区,不仅生活、工业用水要注意保持当地水资源平衡,生态建设也一定要“量水而行”。 

    今夏记者在阿拉善右旗腾格里沙漠边缘采访时,在一个叫“九棵树”的地方看到九棵至少生长了20多年的矮小杨树,这些矮小的“老头树”似乎告诉人们:干旱地区树木不是越茂密越好。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极度干旱的地区也在大搞“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在种树种草中过分强调“茂密”,甚至不惜超采地下水来种草、种树和恢复植被工程,结果栽下的树苗成了一根根干死的“木棍”。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徐冰说,林草生长的过程是一个消耗土壤水分的过程,在降水量和土壤表层水分满足不了林草生长的干旱地区种草种树,必须依靠打井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来满足林草生长需求。由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得不到天然降水或地表水的有效补充,加之为保证林草生长而长期消耗和抽取地下水。因此,在干旱地区种草、种树,在短时期内可能表现出较好的生态建设和治理效果,但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可能会因水的极度耗损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不少专家认为干旱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要慎之又慎。中国草原协会陈佐忠、内蒙古农业大学胡春元等同志认为,干旱地区植被不是越密越好,越高大越好,单纯追求乔木比例,追求造林密度不一定能获得最佳生态效益,因为沙地的水分有限。大量事实表明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特别是营造成片的乔木林,不是成片死亡,就是多年半死不活的“老头树”。 

    在某些极度干旱地区大面积乔木林的营造对当地水平衡极为不利,根据科研人员观察,在科尔沁沙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地下水位下降了2.2米。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的甘肃临泽营造梭梭固沙林,多年观察发现土壤干沙层增厚,贮水量下降。因此,有不少专家提出,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不宜种树,低于200毫米的地区不宜种草。 

    其实,一些重点生态治理旗县的干部和群众也认识到了干旱地区种草种树对水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街镇扎萨克昭村,农民康福厚说:“过去我们村有19眼机井,打60米就见水,现在井打得太密了,得130多米才能见水,两家人家同时抽水就受影响。照我看这打井该规划一下了,不能谁家想打就钻个窟窿下去,要不五六年水就又抽得差不多了。” 

    许多生态专家和地方干部认为,干旱地区在恢复植被时,应首先考虑种树种草所恢复的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功用。因此一定要在“增水”的基础上再考虑利用地下水恢复植被,地下水资源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必须考虑科学合理利用, 

    一些干旱地区经过多年探索也提出了“量水而行”的办法。甘肃省水土保持局的王威同志介绍说,定西县在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中提出“林跟水走”,在植被恢复中选择耗水低的抗旱树、草种,并以水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蓄水和径流聚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