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众专家会诊低密度住宅设计

admin 2002-11-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浙江大学、浙江富阳市人民政府、金都房产联合主办的亲自然住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富阳召开。与会众专家、学者就城郊亲自然低密度住宅如何
  近日,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浙江大学、浙江富阳市人民政府、金都房产联合主办的亲自然住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富阳召开。与会众专家、学者就城郊亲自然低密度住宅如何保护生态、合理控制面积,如何“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蔡镇钰(国家级建筑大师)

  近年来,低密度住区发展较快,上海就有100多个项目。住宅产业商会及时推出了低密度的设计纲要和指南。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①选址问题。选址极为重要,别墅区的建造应不破坏自然,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②节约问题。我国人多地少,所以要保护好资源。注重节能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③标准问题。别墅原先是200m2~400m2到500m2~900m2,少数超过1000m2,希望低密度住宅不要向豪宅发展。
  ④空间立体设计。平面设计应适应中国国情,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天气较冷,对门、厅、起居室的设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200m2~300m2的住宅,起居室50m2左右足够,面积大对建筑师来说易设计,但也易造成空间的浪费。二层的起居室设计不节能,暖气、冷气容易造成浪费;楼梯不是景点,有些旋转楼梯会不方便;开放式厨房从卫生角度来考虑不可取,因为油烟无孔不入,所以建议设成部分可关闭式的;车库、储藏室与保姆室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总之,住宅的实用空间要多加推敲。

  ⑤形式问题。应该多考虑细部问题,探索中国风格。看过杭州的玫瑰园,地势北高南低,面对钱塘江,环境非常的好,但遗憾的是设计是北美风格,对外宾缺少吸引力,如果有独具中国风格的,外宾会更喜欢。所以我们的建筑风格设计既要吸收外国的,又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

  ⑥结构体系。目前横梁承重较多,要推广框架结构。推广新技术应用指南,提供部件,实现工厂化生产的作用。
  ⑦美学问题。a、声、光、热都要结合;b、文化美学,上海仁恒滨江园8月中秋文艺晚会、晚餐,请2000多位住户免费享用自助餐,开得很成功,水准不亚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
  在住宅设计这一块,中国建筑师的潜力较大,因为外国建筑师一般对中国传统不熟悉。

  聂兰生(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低密度住宅的出现有其社会基础:决策的分异。

  我们的住宅建设主要是针对90%的中低收入人群的,但10%先富起来的也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低密度住宅的研究开发是很有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土地政策控制。

  城市低密度住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老的低密度住宅,即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
  ②沿海各大城市各租界内称为洋房的;
  ③附在各个开发区的混合型居住区中的独立式别墅或排屋;
  ④飞地型住宅区。

  低密度住宅是一个富人区,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与服务业,但我国能源并不丰富,低密度住宅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要多采用可再生能源,保持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议选址方案:
  ①依托一个小镇,有其自己的人文环境、历史积累,这样才能建造出高品位、文化型住区。
  ②规模化的建造,可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
  ③建混合社区(风景较好)。
  ④产业的自循环社区(上班、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城市交通永远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不可能守着汽车、冰箱过日子,这样的居住不是高尚的住区。为此,需形成住宅产业园区。

  赵冠谦(国家级建筑大师)

  低密度住宅的出现有以下的原因:多元社会结构的出现,使不同的人群对居住有着不同的需求;城市郊区化以后土地资源利用的需要;交通发达使得在离开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建造这样的住宅成为可能。

  这类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很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山水、绿树等;二是因地制宜地建造,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每个地区的人文环境;三是应该充分注意避免环境的污染,如施工等带来废水、废气、废物;四是住宅内部的性能,热环境、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这些都应该注意。最后是自然环境和人的环境应很好地协调有机结合起来。选址上避免建造在附近有污染可能性的地方,和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交通的联系。对于具体的规划,独立式住宅应注意每一栋楼隔离的问题,避免视线干扰,户与户之间既有隔离又有共同生活的场地;联排式住宅邻里关系更密切一些,隔离不一定用围墙,可以用绿篱,联排住宅可能单调、呆板,应避免长条布置,可以短排、曲线、围合的布局,容积率独立住宅在0.2~0.3,联排在0.6~0.7,联排土地使用更合理,空间率也比较好。

  袁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在京、沪、杭、穗等地看了低密度住宅区,选址都比较好,价格一般每栋100多万元,高的四五百万元,环境设计不错,但总体上对普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低密度住宅占社会需求的百分比应该很小,不会有很强的潜力和前景。

  第二个问题是已经盖起来的低密度住宅区有一些问题:第一是交通支撑。现在道路建设跟不上住宅建设,北京有180万辆私车,今年底明年初可能到200万辆,交通还是解决不了;第二是社会服务体系。住区所在地方往往是服务体系差,不健全,依靠开发商搞商业服务设施,很难持久保持吸引力;第三是就业问题。周边没有完善就业体系,花好几个小时上下班。这问题不解决,就会被淘汰。从长远看,应研究如何同当地小城镇发展结合;开发商缺乏一个长远的生态规划,很多地方对原来地形地貌破坏厉害,对周边自然环境有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有很多缺陷。开发商的开发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与当地土地利用开发没有配合,因而出现睡城、死城。

  关于住宅产业化,应避免装配住宅过于单调。从生产模式转到工厂化模式,国外三四层木结构住宅基本一个月就完成,但在设计施工中应避免千篇一律。

  吕振瀛(中建科产业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以前基本上是集合式住宅的观念,现转到低密度上面,有一个观念转换的问题。低密度只是一种类型,还是占很小的一部分,1993年、1994年搞小康,有人说是中等偏上的,是不可能占到主导地位的。我们需要更规范、更理性化地看待低密度。第二点低密度要在舒适度上做文章,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有两句话听了很有感触,一是“亲自然”,二是“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应该是很理性,可以创造舒适。

  区内交通问题应该跟集合式住宅有所区别。低密住宅无需再做人车分流,像富春山居60多公顷、1000多个单位,每户一车,1000多辆车,按组团式来做,每套住宅不解决停车问题就无意义。所以不要过分强调人车分流,但必须把车流迂回关系尽量处理好。

  多元化对提升小区品位有好处。不一定建很多会所,另外是配套问题,市政设施接口配套一定要做到位。

  王紫雯(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教授)

  低密度存在是客观的,市场一块应怎样做好规划、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协调发展。我在文章里说到文化沙尘暴,可能是我的独创。人们在大肆破坏的同时还没感受到文化有多重要,产生一种非归属感。

  密度低,即使规模化,基础设施利用率还是过低,在日本有集镇化社区建设的概念,低层高密度和低密度相结合,可以避免利用率不高,功能单一。应注意建筑文化、形式的地域性,离开集镇据点,文化很难体现。这方面应该吸引民众参与,把文化习惯上的愿望融合进去。文化对人健康的影响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怎么增加老人在休闲时光有情趣地生活。这些都该考虑。

  关于景观问题,组团与组团之间要有连续性,“住宅本身就是个景观”,建筑不要故意吸引视线,而是突出建筑在自然中点缀的作用。运用视觉廊道的组合,形成小区整体的特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