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第二届“北大·清华”旅游景观双边论坛综述

admin 2003-0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由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旅游·景观学术交流讨论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两校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40余人参加
日前,由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和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旅游·景观学术交流讨论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两校相关专业教师及学生40余人参加了研讨。作为中国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保护研究的领头羊,北大、清华两校认识到,研究风格不同、学术追求一致的两个研究机构的交流非常必要。

从发言者论题涉及的领域,可以归纳为旅游理论研究、规划案例及其理论总结、文化旅游与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在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人居环境及度假方式等。

一、旅游理论研究

蔡运龙教授、吴必虎教授、研究生张伟、杨小兰和袁南果的报告都属于这一类。

1、“旅游研究的科学范式”

北大的蔡运龙教授根据自己的旅游规划实践,并且有感于“StateoftheWorld2002”,提出了旅游研究需要科学范式。他认为旅游业的无序,部分源于旅游研究的缺乏规范;在实践问题中见仁见智,参与学科多元化等,也是旅游研究缺乏科学范式的表现。之后蔡老师介绍了科学范式的内涵,提出建立旅游研究科学范式要跳出旅游看旅游,其中最根本的是建立“专业基质”。并且初步设想了组成旅游学科“专业基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社会-心理”部分、形而上部分和范例。建立科学理论方法的途径一般有经验主义途径、实证(positivism)主义途径、人本主义途径和结构主义途径这四种途径;旅游规划就是旅游研究向“社会-心理”部分发展的一个例子;形而上部分是哲学和方法论的提炼;而现在的旅游研究非常需要经典研究案例。

2、“距离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吴必虎教授对距离有很深入的研究,认为距离是决定旅游资源利用与旅游市场分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旅游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吴教授在这次报告中,介绍了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以及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规律。通过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发现了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规律:人文、人工旅游地距城较近,呈非集中(离散)分布,自然观光、休闲旅游地距城较远,呈集中分布;旅游地游客规模越大,同类规模旅游地的数量越少,旅游地游客规模越小,离开城市的平均距离越大;在距城市10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两个乡村旅游集中地带,第一旅游地集中在城市30公里附近,第二旅游地集中在60—90公里附近,在第一第二密集带之间,距城50公里左右出现乡村旅游地低谷(县级城镇的干扰)。

3、“新浪网驴友的目的地选择”与“国际现有游客管理模式”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伟、杨小兰和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南果在上述两个题目下介绍的内容虽然还只是初步的研究,但是很有新意,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其中张伟和杨小兰的“新浪网驴友的目的地选择”抽样采集了网上信息进行研究;而袁南果搜集了国内外许多著名案例和文献进行研究。

二、规划案例的总结与升华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的“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案例”、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副教授杨锐博士的“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年兴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以武陵源为例”属于这一类。

1、“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案例”

“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区”是俞孔坚教授受托于北京朝阳区政府的一个规划设计项目。“文化产业园”,这是一个似曾相识,而又极不明确的概念,正如俞教授所说,这是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难题,同时,也是一个有多元解的难题。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设计一个最优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而是一个搜寻、验证和模拟、直至最终求得满意解的过程,是一个未来多情景的模拟和论证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通过“模糊的目标———大环文化产业园区、假定目标———第一次头脑风暴、搜寻目标———战略分析、明确目标———内容策划、呈示目标———空间布局设计、评价目标———给决策者的参考”这六个步骤,经过多次的、非线性的反馈和循环以及逆向思维过程,将北京市政府欲建设的文化产业园,从一个模糊的“大概”的目标,明确为艺术之轮、国际数码设计港、艺术生态群落、影视之环等四个相对清晰的解决方案。这四个方案都是文化产业,从而符合文化产业园的目标,同时,每个方案都具有可行性,从而都是可接受的方案,以供甲方决策。

2、“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这个规划是由清华的杨锐和党安荣两位老师主持的。梅里雪山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性质上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公园。本规划的三大特点是:多学科支持,管理分区,LAC、SCP、VERP、ROS、GIS、RS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本规划的四大原则是:保护第一,规划作为管理工具,社区参与和在区域背景上规划。鉴于梅里雪山是以藏传佛教神山、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和罕见的低纬度低海拔冰川为主要特征的,以资源保护、科学考察、宗教朝圣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本次规划的总目标有:充分有效地保护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提高规划范围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生态和文化旅游方式,提供游客深层次认识梅里雪山各种价值,体验梅里雪山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各种机会。最后,本规划还设计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党老师的报告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3、“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以武陵源为例”博士研究生周年兴的报告基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门讨论其中的保护规划。他首先分析了现实中的矛盾,总结了国际上的保护分区模式以及《风景名胜区规范》中的保护分区法。武陵源的分区以俞孔坚老师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为依据,与《风景名胜区规范》中的分区法有很大程度的不一致,周年兴通过一步步的论证,说明了武陵源分区法的优越性。

三、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类

1、“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教授吕舟首先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的发展,八十年代刚开始时是历史文物保护,之后扩展到历史地段保护,现在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列为遗产保护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人们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然而,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矛盾。发展好文化旅游,使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互动,将会有利于保护,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保护为旅游提供了完好的资源,旅游为保护提供资金,我们搞旅游发展方案应对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促成良性发展。

2、“安徽古建筑旅游”北大博士后汪芳的报告首先介绍了极具文化价值的安徽古建筑的特色,然而安徽古建筑也由于年久失修、资金缺乏、民间力量不足等原因遭到了各种破坏,要对其进行保护,首先要大力宣传,并分层次保护古建筑的现状,介绍古建筑旅游展示的内容,对相关场馆和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发挥居民保护和科研管理的作用。之后,又介绍了安徽古建筑旅游的十大精品景区。

四、数字技术在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

1、“空间信息技术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

清华的党安荣副教授在这个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应用。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总称,包括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它的特点有: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精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和信息表达的直观性。之后党老师分别介绍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镜泊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

2、“数字风景区”清华的硕士研究生刘晓东的这篇报告介绍了一个基于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它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WEB)、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是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风景名胜区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通过“数字风景区”,可以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实现准实时的对风景名胜区的动态监测与保护,它还是一种全新视野的规划管理手段,意味着风景名胜区管理和规划体制的一次大变革。

五、人的居住环境及度假方式

1、“人居环境的积极化”清华大学的栗德祥教授分析了在新的世纪建筑学面临的众多挑战,然后介绍了人居环境积极化的概念,指出它的理论基础是矛盾论和系统论,基本原则是:调动转化、系统整合、持续发展和学科交叉。最后提出了人居环境积极化的策略:资源整合、有机更新、变废为宝、限制出绝活(如流水别墅)、注意生态、粗粮细作、公众参与、活化空间、形式跟随解决问题、寻找同一起跑线。

2、“分时度假———一种复合房地产的新概念”清华的硕士研究生黄建民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分时度假的定义:“分时度假”(Timeshare)是指将度假村、度假酒店中的一栋别墅或房间的使用权按每年若干天,在若干年的时间内(一般为每年一周,20至40年)以锁定的价格一次性出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消费者在所购买的时间段内拥有对该房产的使用权,同时获得对该部分使用权的转让、馈赠、继承以及对度假村/酒店公共配套设施的优惠使用权等权利。之后,他对分时度假进行了经济分析,介绍了分时度假对房地产业、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分时度假产品的特点。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