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京津两大师同获梁思成奖

admin 2003-02-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同台“较量”中外建筑师谁主沉浮   有个“洋”味十足的建筑设计师加盟楼盘的设计和推广,一直是开发商的“首选”;直到今天,你在各个楼盘项目广告的“演职人员”名单中,无
  同台“较量”中外建筑师谁主沉浮

  有个“洋”味十足的建筑设计师加盟楼盘的设计和推广,一直是开发商的“首选”;直到今天,你在各个楼盘项目广告的“演职人员”名单中,无论景观设计、外立面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已经鲜见“本土”设计公司了。

  伴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设计企业准入国内项目,一场不见硝烟却是火药味十足的较量已经在设计大师们的图纸上展开了。

  虽然看起来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无论从机制、人才还是设计理念上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国外同行竞争,但是国外的建筑设计企业面对中国特有的建筑市场,要想将本国的管理经验与设计理念照搬到中国市场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无论国内公司还是国外企业,要想在国内建筑市场取得立足之地,都要走过一段比较艰难的路程。

  在对中国建筑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绍学和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高志分别进行的专访中,我们更感到了双方独踞市场的信心和雄心。

  ■“富丽奢华”还是“回归人文”?———中外建筑作品在风格上的差异

  胡绍学:

  建筑本身作为一件跨越空间与时间的作品,在艺术领域中往往成为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先锋。全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任何一次大的发展与突破都会在建筑作品中最先表现出来,可是建筑又因为地域的不同以及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而在形式、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及独特文化特色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没有与世界达到同步。

  “回归人文”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建筑,这也可能是现在的一个趋向。因为以前可以说是“黑色文明”,现在提倡的是“绿色文明”,亦是“回归自然”。现在无论是规划还是设计都是以人为本。这也就回归到建筑的基本“是给人看的,还是给人用的”?

  现在国内的设计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追求“富丽堂皇”和“豪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时候比较讲究“豪华”,亚洲以日本和香港为代表,美国也有相当豪华的建筑;但是目前国外的趋势却恰恰相反———事实上这几年来,外国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并不讲究奢华,讲究的是“环境的舒适”。

  ■“本土作战”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外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

  高志: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希望中国青年在吸取精博文化的同时把这种文化的精神学到。如果说可以让其他的建筑师把这种精神和技术再现,能达到这种效果,中国的建筑会发展得很好。如果说要真正达到“本土化”,那就得学习外国的“体系”、“标准”、“次序”。我们对于学习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国外不一样。首先,外国人做方案都是以模型为主,并且这些模型都是手制的。做完以后摆,摆完以后再改,改完以后再摆。而中国的建筑师会做模型的能有几个?也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其次,做模型的人不一定懂建筑,懂建筑的人不一定会做模型,不做模型就没有这种思维的方式。从我接触的建筑师来看,他们在技术和工艺方面都是很棒的。但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开放性、不受约束、表现个人和集体观念等方面不具备条件,也无法去实现。这也不是他们的问题,这是体系的问题。

  我们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7年了,我以为有三个问题造成了中外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的区别。第一是体系问题。在世界建筑史上,只要提到建筑大师的作品,都会提到“贝聿铭”三个字,这说明中国人搞建筑是有天分的。我们现在的这套设计体系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建筑设计是集体的劳动,绝对不是个人的劳动,但集体劳动必须要有一个“队长”。就像“建筑名师”在关键时候能为设计带来独特的风格一样。如果认为建筑是个人的劳动,那建筑就搞不上去了,只能是现在的这种水平。

  第二是标准。所谓的“好”与“不好”就取决于“标准”问题。建筑设计的标准远远多于其他行业的标准,我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和国外的标准,就图纸里所提到的信息量而言我们是达不到要求的。另外,国外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会使用“photoshop”、“FoxBASE”等制图程序,但在国内没有这样的要求,只要有一张文凭就可以了。

  第三是程序问题。建筑设计和制造业不一样。不是生产一辆汽车,拿来图纸,工人照着生产就可以了。在我看来建筑设计是不能提“本土化”的。因为建筑设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另一个是工程技术。所谓工程技术是不同的主体运用相同的技术做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艺术是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没有国界,所以做出的结果不可能相同。外国公司建筑设计无法实现“本土化”,只能是与中国的文化求得同步。

  ■“专业优势”还是“综合优势”?———中外建筑设计企业在机制上的不同

  胡绍学:

  像我们现在的一些设计体制是不能和国外竞争的。现在国际上的建筑设计公司排在前30名的90%都是专业设计公司,不像国内的建筑设计公司和设计院等都是综合的,综合是没有优势的。国外的

  建筑设计公司,如果揽到一个工程,它会聘请其他专业的设计公司,如景观设计公司、电器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结构设计公司等组合在一起合作,他们的机制是最灵活的。在我们国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全是靠设计院自身的力量,是没法和国外比的。国际上现在的设计公司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的,市场上是非常完善的社会化分工合作。所以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要做到专业化,提高自身的体制改革。

  在国内外合作投标、竞标上,在高端建筑设计市场上,外国公司占绝对优势。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用投资份额来形容,假设是100个亿,外国公司在国内的建筑市场占30%,现在只是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经过三年,这种份额将会增加,国内的建筑企业很有可能会被挤垮。像上海的超高楼层、超大酒店都是外国人设计的,但是他们没有进入中低档的建筑市场,那是因为赚不了钱。我们给的设计费太少,这也是我们的壁垒,他们不敢进入。但是这种局面不会长久,目前我们还属于保护阶段。三年以后我们的壁垒要打开,所以根本的措施是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高志:

  像一些奥运会工程或者大型投标项目,中国公司竞争不过外国公司,关键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的这套设计体系和国外的设计体系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设计师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一般都比国外的设计师优秀。但回国后为什么就不行了呢?是因为没有机会、没有机制让他脱颖而出。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让“体系”与“体制”和国际接轨。

  备受建筑界关注的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近日揭晓。经过梁思成建筑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选,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马国馨、彭一刚获得本届梁思成建筑奖,唐葆亨、程泰宁、胡绍学获得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据了解,梁思成建筑奖是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授予获奖者。此奖2000年创立,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奖曾评出齐康等9名获奖者。自2001年起,梁思成建筑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两名获奖者,并设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至4名。

  获奖者之一马国馨大师是本报的老朋友了,他的作品、观点多次在建筑版块上展现,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成为事实之后,作为体育建筑专家,马大师曾向本报记者多次阐述“别让体育场馆成为城市包袱”,观点犀利、话语风趣是他的特点。

  而彭一刚大师早在多年前就是北京建筑专业的学生及建筑师们景仰的对象,他活跃在天津大学,他的严谨教学观念和设计观念为北京建筑学子们熟悉,提起天津大学建筑系,不能不提彭一刚教授。

  两位大师在得知获奖的消息之后,分别表达了喜悦的心情,言语中不乏谦逊之态、平实之风。———编者

  ■首都机场航站楼

  马国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

  主要获奖作品: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一起)、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等。

  马国馨 心存理想做建筑

  ■建筑师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建筑师是一个把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进行物质产品创造的职业。建筑师在接到一个工程时,根据他的美学观、价值观对这个工程的未来有一个理想,当然这个理想一开始也不见得那么清晰,而是模模糊糊的,随着设计的进展、思路的不断条理化而变得越来越清楚,从而最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想法和构思,也就是物化或形象化的理想。但这个理想是否符合城市环境,是否符合业主要求,是否符合我国技术、经济、国情,都还要受到各方面的考验。所以随着工程的进展,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中,现实的成分可能会越来越强,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了。

  ■建筑师还是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其实他最初的理想也不全都是乌托邦,里面也有许多成分。当前我们在这种大创作环境下,影响工程的因素多得很,赶进度、没有钱、各方面的干涉。因你是在花国家的钱,花业主的钱,是个服务性行业,所以建筑师在许多情况下也很无奈。亚运会工程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自认为很得意的地方被砍掉了,有些材料选用我也很不满意,但竣工时一位领导同志对我说:“绝大部分都按你们的意图实现了,你也该满意了。”我也只好阿Q一下,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我挺爱画施工图,尤其是在各工种矛盾都解决之后,能够静下心来,把想象中的许多建筑处理的技术细节在图纸上亲手画出来时,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当然有些也显而易见要自己亲手画才放心,要事必躬亲。

  彭一刚我把设计当消遣

  彭一刚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主要获奖作品:甲午海战馆、天津大学建筑系馆、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等。

  ■我属于“兴趣驱动型”

  我不能自命清高而无视名利,更没有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但实事求是地讲,驱使我如此投入地去搞建筑创作,主要还是兴趣。于光远先生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他问过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是什么力量使您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逻辑学的研究?回答十分简单,只有两个字:“好玩”。我很能理解这位哲学家,因为我们都属于“兴趣驱动型”的。虽然说把设计当做消遣,但在做设计时还是十分投入的,方案构思时不仅苦思冥想,而且连图纸都亲自画,并且画得很细。

  ■做出好的设计需要激情

  激情,一股炽烈的激情。这是原动力,只有满怀激情地投入设计,才有可能把设计做好。才智,建筑学毕竟还是一种艺术,要有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以我多年教学积累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感觉(feeling)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很像音乐家,如果乐感失敏,必将一事无成。扎实、娴熟的基本功训练。无论是古典建筑、现代建筑抑或当代各种时髦的建筑流派,尽管手法有异,但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构图技巧,另一种基本功就是表现能力。诚然,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表现,但是最原始的想象,还是要手头功。从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大师所作的一些方案构思草图来看,虽然仅仅是草草的几笔,便可以看出其深厚的功力。

  ■本版资料/《建筑学报》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