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元:浙江人欲买“河畅水清”
admin
2003-02-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河网密布,水域连连。浙江,一块飘浮在水上的锦绣大地。千百年来,水,使这块土地钟灵毓秀,风情万种。
然而,在尚为衣食奔忙的年代,人们无意间忽视了清清河水的珍贵。在二十多
河网密布,水域连连。浙江,一块飘浮在水上的锦绣大地。千百年来,水,使这块土地钟灵毓秀,风情万种。
然而,在尚为衣食奔忙的年代,人们无意间忽视了清清河水的珍贵。在二十多年对效益的潜心追求中,人们曾经漠视工厂围墙外的河流水域正更换色彩。河水发臭,烟柳依依下和谐的捣衣声不复存在;泥沙淤积,美丽的舟楫也日渐稀少。
当多数人的钱包渐渐鼓起,小康成为现实或垂手可得的理想。清水,成为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喊……
水乡人花钱买水喝
在水乡泽国绍兴,鲁迅笔下的乌篷船令人心驰神往,但故乡的萧条,却也曾令鲁迅黯然神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绍兴的农民虽然早已告别了闰土所经历的贫困,但是那流淌在乌篷船下的涓涓河水却已悄然远去。
在绍兴县齐贤镇的大庆寺村,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但横贯村中心的大树江却是河道堵塞,水色乌黑。村民守着流过村庄的大树江水,却被迫从10多公里外的地方买水。德清县新市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水道纵横,相传全镇的石桥多达七十二座,当年的电影《林家铺子》就曾在这里取外景。可是现在,这个镇的河道污染严重,镇上的居民说,在这样的河水里洗拖把都嫌脏。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持续发展之后,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的浙江人开始发现,原本令他们引以为豪的江南水乡风情已悄然逝去,人们对河道的索取多,给予少,全省河道水环境的现状令人痛心:行洪排涝能力减弱、水体污染严重、地面沉降加剧、严重淤积等四大问题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据浙江省水利部门的统计,这个省河道淤积总量为19.6亿立方米,其中主要江河干流普通淤高0.5米以上,严重河段高达2.5米以上;河床抬高,导致行洪排涝能力不足,汛期洪水造成堤倒田毁,全省遭洪涝威胁的农田约有420万亩;根据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浙江全省有21.6%的河段水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敢于把钱往“水”里扔
有人说,20世纪人类争夺的资源是石油,21世纪人类争夺的则是水。身处江南水乡的浙江人却在21世纪刚刚起步的时候,突然发现水资源的优势正在慢慢远离自己。
2002年8月,浙江省水利厅在这个省的慈溪市召开会议,“建设万里清水河道”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然而,这一工程十分庞大,仅河淤就要清理近20亿立方米,初步预计高达200亿的总投资更是让不少人心存担忧:这大把大把的钞票值不值得往“水”里扔?
然而,当人们把目光投向浙江境内一条条滋养了这里千百年的河流时,疑虑迎刃而解。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张金如这样阐述河道水的重要性: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它已成为旅游的好景点、招商的好法宝、休闲的好去处,治理河道水环境,对解决防洪安全、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是生活环境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河网密布的浙江来说,河道水环境又是水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在2002年8月的会议上,浙江省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开展以河道综合整治为主的城乡水环境建设,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浙江的“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从2003年到2008年,全省第一批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完成主要河道和乡镇所在地河道整治;到2010年,全省第二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的主要河道和镇村所在地河道完成整治;到2015年,全省基本完成“万里清水河道”的建设,届时,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浙江”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河畅水清”会有时
时值严冬,浙北海宁寒风瑟瑟,雨雪交加,但是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的绵长港河道整治现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吸泥泵不停地将河床的淤泥吸上地面。村支书朱锡荣说,绵长港是海宁市的骨干河道,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平均淤泥达2.5米以上,加上生活、工业废水的污染,河水又黑又臭,1999年的“6·30”洪水,全村三分之一的农田被淹。村民们盼望整治绵长港,足足盼了20多年。
在浙南温州,这个市决定今年将再投入10亿元整治母亲河温瑞塘河,全面加快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和整治重点污染源,使塘河水体平均主要污染指数下降15%。去年,温州市共投入4.62亿元,启动温瑞塘河十大截污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主塘河水系的水质得到较好改善,主塘河基本消除黑臭,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整治目标。
事实上,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启动之前,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已率先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和村镇建设,开始了大规模、高标准的河道综合治理。据统计,近几年来,浙江全省已累计疏浚河道约2.5万公里,疏浚工程量约2.5亿立方米。
清水的浙江也将是亲水的浙江。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张金如说,“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对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工程既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然而,在尚为衣食奔忙的年代,人们无意间忽视了清清河水的珍贵。在二十多年对效益的潜心追求中,人们曾经漠视工厂围墙外的河流水域正更换色彩。河水发臭,烟柳依依下和谐的捣衣声不复存在;泥沙淤积,美丽的舟楫也日渐稀少。
当多数人的钱包渐渐鼓起,小康成为现实或垂手可得的理想。清水,成为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呼喊……
水乡人花钱买水喝
在水乡泽国绍兴,鲁迅笔下的乌篷船令人心驰神往,但故乡的萧条,却也曾令鲁迅黯然神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绍兴的农民虽然早已告别了闰土所经历的贫困,但是那流淌在乌篷船下的涓涓河水却已悄然远去。
在绍兴县齐贤镇的大庆寺村,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但横贯村中心的大树江却是河道堵塞,水色乌黑。村民守着流过村庄的大树江水,却被迫从10多公里外的地方买水。德清县新市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水道纵横,相传全镇的石桥多达七十二座,当年的电影《林家铺子》就曾在这里取外景。可是现在,这个镇的河道污染严重,镇上的居民说,在这样的河水里洗拖把都嫌脏。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持续发展之后,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的浙江人开始发现,原本令他们引以为豪的江南水乡风情已悄然逝去,人们对河道的索取多,给予少,全省河道水环境的现状令人痛心:行洪排涝能力减弱、水体污染严重、地面沉降加剧、严重淤积等四大问题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据浙江省水利部门的统计,这个省河道淤积总量为19.6亿立方米,其中主要江河干流普通淤高0.5米以上,严重河段高达2.5米以上;河床抬高,导致行洪排涝能力不足,汛期洪水造成堤倒田毁,全省遭洪涝威胁的农田约有420万亩;根据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浙江全省有21.6%的河段水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敢于把钱往“水”里扔
有人说,20世纪人类争夺的资源是石油,21世纪人类争夺的则是水。身处江南水乡的浙江人却在21世纪刚刚起步的时候,突然发现水资源的优势正在慢慢远离自己。
2002年8月,浙江省水利厅在这个省的慈溪市召开会议,“建设万里清水河道”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然而,这一工程十分庞大,仅河淤就要清理近20亿立方米,初步预计高达200亿的总投资更是让不少人心存担忧:这大把大把的钞票值不值得往“水”里扔?
然而,当人们把目光投向浙江境内一条条滋养了这里千百年的河流时,疑虑迎刃而解。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张金如这样阐述河道水的重要性: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它已成为旅游的好景点、招商的好法宝、休闲的好去处,治理河道水环境,对解决防洪安全、排涝、灌溉、航运、供水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是生活环境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河网密布的浙江来说,河道水环境又是水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在2002年8月的会议上,浙江省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开展以河道综合整治为主的城乡水环境建设,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工程。
浙江的“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从2003年到2008年,全省第一批实现现代化的县市,完成主要河道和乡镇所在地河道整治;到2010年,全省第二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县市的主要河道和镇村所在地河道完成整治;到2015年,全省基本完成“万里清水河道”的建设,届时,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浙江”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河畅水清”会有时
时值严冬,浙北海宁寒风瑟瑟,雨雪交加,但是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的绵长港河道整治现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吸泥泵不停地将河床的淤泥吸上地面。村支书朱锡荣说,绵长港是海宁市的骨干河道,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抬高,平均淤泥达2.5米以上,加上生活、工业废水的污染,河水又黑又臭,1999年的“6·30”洪水,全村三分之一的农田被淹。村民们盼望整治绵长港,足足盼了20多年。
在浙南温州,这个市决定今年将再投入10亿元整治母亲河温瑞塘河,全面加快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和整治重点污染源,使塘河水体平均主要污染指数下降15%。去年,温州市共投入4.62亿元,启动温瑞塘河十大截污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主塘河水系的水质得到较好改善,主塘河基本消除黑臭,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整治目标。
事实上,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启动之前,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已率先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和村镇建设,开始了大规模、高标准的河道综合治理。据统计,近几年来,浙江全省已累计疏浚河道约2.5万公里,疏浚工程量约2.5亿立方米。
清水的浙江也将是亲水的浙江。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张金如说,“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对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工程既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