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广场雕塑探问

admin 2003-03-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天山网乌鲁木齐3月7日讯(新疆经济报记者朱又可报道) 我们来到某座城市,一般都会到城市广场去散散步,而广场的雕塑就会进入眼帘,看得多了,就会对雕塑产生一个总体印象:内容空洞
天山网乌鲁木齐3月7日讯(新疆经济报记者朱又可报道) 我们来到某座城市,一般都会到城市广场去散散步,而广场的雕塑就会进入眼帘,看得多了,就会对雕塑产生一个总体印象:内容空洞、主题雷同、缺乏艺术想象力。就以县城为例吧,每个县城的中心广场雕塑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表现科技的内容,叫做“科技兴×”。重视科技是完全应该的,但不一定都用通过雕塑来显示,正像很多举措,不一定都用标语口号来高喊一样。东部城市开始注重城市文化品位,广场雕塑走文化的道路,强调其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但都不见得要雕塑一个生硬的科技内容。“科技”又怎么表现呢?都是雷同的两个椭圆形的圈的交叉,像中央电视台的台标一样。支撑这个“科技之光”的,一定是一个不锈钢的柱子,然后柱子的高度有讲究,“21米高,代表21世纪”。那么,进入22世纪,柱子再加高一米么?

如果你说,考虑不了那么长远,不到那时候早拆了。那这正是一种短期行为的思想,欧洲的建筑和雕塑都是历经数百上千年犹存,成为凝固的历史,文化的珍宝,并未要拆的意思。我们100年都嫌长,不敢考虑。20世纪我们的很多雕塑都早拆得差不多了,21世纪再拆岂不又是雕塑艺术的空白?能作为艺术品存下来的不多了。这真是很悲哀。

城市雕塑的另一个通病,是和一个地区临时的实际工作结合太紧密,实际工作总是有变化的,结果,转眼就显得过时了。而这种雕塑,往往成为群众的笑柄。城市雕塑差不多是每个地方土特产或产业结构的图解。那产业结构调整了怎么办?

邓小平谈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时,专门讲过不能让文艺去配合“某一阶段的临时政策”。将艺术从“临时政策”和“实际工作”中剥离,无疑会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一个城市雕塑少则花费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如果筑起来的不是艺术,建了又拆,将是多么遗憾和浪费。

——这一切都源于雕塑设计者、指挥者心中将艺术与实际工作的牵连。生怕没有突出科技,怕没有表现本地的“土特产”,怕没有表现“中心工作”。都这样纠缠下去,城市文化就没法创新。薄熙来敢把大连市广场原来的解放军解放大连雕塑搬走,建设真正的城市广场文化,这种创新就得敢与旧心理诀别。

雕塑作为文化,它必须发生转型,那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洋溢出新的精神和气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