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为三分之一公民建设无障碍环境

admin 2003-03-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编者按:无障碍环境是当今城镇环境建设的主流之一,是城镇道路、交通及建筑物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不仅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编者按:无障碍环境是当今城镇环境建设的主流之一,是城镇道路、交通及建筑物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不仅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众多老年人、妇女与幼儿、伤病人以及携带重物者。目前,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均在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但同时,由于“无障碍”在我国“登陆”时间不长,这就必然会在观念培育、规划设计、立法监督和实施利用等方面存在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的城市无碍环境建设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记者的相关报道。

  日前,国内第一所“无障碍学校”———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正式投入使用。3月7日,有关部门在该校举行了“无障碍学校”挂牌仪式。这也是目前内地第一个普通学校被命名为“无障碍学校”。

  进步小学目前的在校师生中有一位高位肢残教师和5名残障学生。记者日前专程来到进步小学体验“无障碍”。

  在该校新建成的教学楼的入口处,一个平缓的斜坡取代了一直令几位残疾师生望而却步的台阶,他们可以坐在轮椅上毫不费力地顺着坡道进入教学楼。在教学楼大厅一层,设有专供行动不便的老师、学生使用的直升电梯。在大厅里能清楚地看到电梯门上那个显眼的无障碍标志。电梯内外的操作按钮位置很低,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操作。在教学楼各层的学生和教师卫生间里都设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厕位。

  进步小学施校长告诉记者,多投入几十万元把学校建成“无障碍学校”的意义不仅在于方便几位残疾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孩子们心中建立一种“人性化”的环境理念。让他们从小就理解社会不仅是健全人的社会,也是残疾人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平等地参与一切社会活动。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20世纪30年代初,瑞典、丹麦就建有最早的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联合国曾先后发布《残疾人权利宣言》、《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等国际文件,均强调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

  我国于1985年开始制定无障碍法规,建设无障碍环境。经过10余年的实践,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中新建及改建的重点工程,基本上实施了无障碍。

  北京1380万人口中,有62.2万残疾人、188万老年人和180万儿童,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无障碍设施。

  北京是我国最早、也是目前推进得最好的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城市之一。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的改造工程达1000余项,已完成200多项,包括邮局、宾馆、公园、商尝公厕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全市已铺设盲道504条(长807.8公里、面积7.3万平方米),坡化路口9564处,设置轮椅坡道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33座,无障碍公厕200个(另外747个正在改造),建成盲人过街音响指示路口13个。

  “创建人性化的城市环境”正在成为北京等国内大城市管理者的时尚话语。而“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概念也在日益被居民所理解和接受。

  在上海,目前正全力创建“无障碍城”。据介绍,上海市规定对不具备无障碍设施的新建筑项目和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一律不予准建,对已有建筑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的补建或改造工程也将在4年内完成。上海的目标是,2006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无障碍城”。

  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则认为,高度重视无障碍设施,是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是人文奥运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思想的体现。

  据悉,北京故宫博物院已投入160万元,对故宫进行全面“无障碍”改造。而从去年开始的对京城37家公园的无障碍设施所做的第一阶段改造目前也接近尾声。在今年年底以前,北京还将有首批共10辆无障碍公交车驶上长安街。这些车的前后门都为无台阶式设计,上下踏板可升降、收放,以方便残疾人上下车。当车辆停靠时,踏板可降下。

  前不久,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召开了《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条例》的立项论证会。专家指出,这表明北京构筑无障碍城市开始进入立法程序。

  北京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正在加速。(王海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