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专家称城市绿化要注意树种选择与配置

admin 2003-03-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访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吉跃教授 随着城市居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希望通过城市绿化来进一步美化环境,减少环境中大量有害气体、灰尘、噪音、污水等环境污
访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吉跃教授

随着城市居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希望通过城市绿化来进一步美化环境,减少环境中大量有害气体、灰尘、噪音、污水等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要求愈加迫切。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绿化的功能,使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有效的在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达到完美的和谐,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全国各地忙于植树播绿的阳春三月,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吉跃教授,请他从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李吉跃教授认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不应仅是绿地覆盖率的提高与绿量的堆砌,而应该在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和景观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城市绿化树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对其进行有机的配置和组合,从植物群落的节奏、韵律、层次、色彩、多样性等角度出发,建设高水平,上档次的城市生态环境。
  
记者:您认为目前城市绿化在树种的选择上存在哪些问题?
  
李吉跃:树种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绿化效果。我国已经出现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杨柳树一直是我国林业建设和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以其抗逆性强、速生等特性倍受青睐。但是大家知道的飞絮现象非常明显,对人们的正常呼吸、城市环境卫生和精密仪器的制造造成了较大影响。另外,玫瑰、黄刺玫、花椒等灌木,虽然观赏性较强,但如果靠近人们频繁活动的空间,它们的刺也很容易伤人。同时,一些植物如夹竹桃等有分泌毒汁的现象,选用不当也易造成危害。
  
其次是对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重视不足。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所生长环境形成一种生态适应性。人们在栽植时常常忽视树种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从而影响其存活率及长势。例如,耐荫性。城市的大部分地段缺乏光照,尤其建筑物遮掩地带,可人们往往忽视了不同树种对光照需求的差异,在这些光照不足的地段选用月季、玉兰、石榴等喜光植物。而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段,选用云杉、珍珠梅等耐荫植物,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及花色、花量、花期等。再如,抗污性。在城市工业区,空气中往往存在大量污染物质,如SO2、CL2等,都会对植物造成有害的影响。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在短时间内便会破坏植物的叶片组织,甚至导致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或逐渐失绿黄化。
  
我国城市绿化还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在许多城市,为追求规模效益,强调“市树”特色以及绿化管理方便,以一两种乔木作为城市的骨干树种。造成城市环境景观单调及其他危害,如:银川市及西北许多中小城市,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城市防护林,因“天牛”的迅速蔓延而消失。
  
布局机械,层次简单。受传统造林方法的影响,一些地区在进行绿地建设时采用等间距栽植乔木或灌木林,绿倒是绿了,但缺乏空间层次错落有致与平面上疏密相间的变化,造成缺憾。
  
色彩单调,季相景观不突出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了以绿色乔木为主的局面,而且为强调冬季的绿化效果,常绿乔木的比重较大。因此,开花灌木在一段时间被压缩到很小的比例,尤其行道树与防风林带。即使配置一部分开花灌木,对季相景观与花色也考虑较少,尤其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感觉植物景观以灰绿色为主,缺乏一种绚烂多彩的画面,缺乏生机与活力。
  
其他的问题还有树种苗龄偏低,珍贵硬材树种比例偏低等。城市绿化往往以杨、柳、榆、槐、椿等速生树种为主,以期尽早达到绿化效果,但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造成绿地成型快,衰退也快,反而增加了改造费用,而且不利于形成高水平、高档次的优美景观群落。园林中素有“名园易造,古木难求”之说,因此,培养珍贵树种表示着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方向与文明程度。
  
记者:在城市绿化中,应采用什么正确方法来选择和配置树种以避免上类问题的发生呢?
  
李吉跃:我认为把握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很重要。一定要熟悉不同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令人不愉快的生物学特性,如飞毛、异味、刺、毒汁等,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弊病。这样在养护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还要以生态学特性为基础,因为,城市人工环境的建成形成在气候因素方面同非城市地区有差异,城市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对植物的适生性也会产生影响,人工植物群落中不同层次的配植也对园林植物的适生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耐荫、抗寒、抗污适应性。所以要把握树种长期形成的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地区、生态特性各异,因此,要详细了解地形、地势、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条件,然后选择生态学特性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一般选择乡土树种,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优良树为基调树种,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用外来树种在北方制造一个生境迥异的江南景观。要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要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功能类型的绿地,确定乔木、灌木、草坪的配置比例,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北京市园林科研所陈自新等曾提出了乔、灌、草配植的适宜比例结构为:在29平方米的绿地上应设计1株乔木、6株灌木、20平方米草坪。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一直注重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及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染的日益加重,景观效益应该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在树种选择与植物群落配置中,更应该注意植物带来的降温增湿,放氧吸收二氧化碳、防风、减噪、杀菌、滞尘、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防灾等生态效益。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绿地,其各方面的生态效益均优于乔草、灌草型以及草坪为主的绿地。乔木、灌木与适量的空旷草坪结合,针叶与阔叶结合,季相景观与空间结构相协调,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是城市绿地的最佳结构。城市绿化需突出乔木,但如果为了采光、通风,遮荫的比例也不宜过大,绿地内灌木需占一定比例,地面力争全部为草坪或地被植物所覆盖。在以降温增湿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楼南楼西两侧,游憩型绿地,应多选用树体高大、冠茂荫浓的树种,如毛白杨、红花洋槐、馒头柳、垂柳、臭椿等。为防风和滞尘,乔木应多选桧柏、新疆杨、毛白杨、油松、国槐、龙爪槐、垂榆等,灌木应多选丁香、锦带、天目琼花、榆叶梅等。为满足卫生功能要求,减少空气中含菌量。应多选臭椿、桑树、元宝枫、华山松、桧柏、侧柏、油松、金银木等。在旧城工业区距污染工厂较近的小区,应多选用抗污吸污能力强的树种,如馒头柳、卫矛、八仙花、金银木、丁香等。
  
群落多样性与特色基调树种相结合。多样性的树种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可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病虫害蔓延。生态城市应是不同形态、叶色、花色、花期的植物争奇斗妍的场面。应该是在城市中不同地段,利用不同自然条件,配置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例如,小型水体可以配置成水生植物群落类型;防护林可以配置成高密度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立体景观群落;游憩型绿地应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以冠茂荫浓的高大乔木为主体,充分发挥其遮荫、降温增湿、滞尘减噪的功能,再配以各种开花灌木分隔空间,形成大小尺度不同的休闲空间。观赏型绿地应充分考虑视觉上的需要,创造豁然开朗的局面,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乔灌木修剪整齐,形成松散型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以草坪为背景,可能情况下以密林为衬托,以花坛,花带为造型主体。在建筑密集的空间,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是最佳风格的群落类型,各种砖石墙为美观的植物墙体所替代,可最大程度上提高绿视率与生态城市活力。但是,不能不分主次,将各种植物混杂在一起,应该以一两种基调树种为主体,在不同地段精心选择冠型优美、寿命较长的骨干树种,形成稳定而各具特色的群落类型。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在树种选择时既要考虑其近期景观,也要考虑中长期群落景观。前期景观的形成,要强调以下三点:(1)要充分利用苗圃的大苗,尤其慢生树种的大苗,加快代表群落外貌的上层空间的建设,使绿地早日成型。(2)要发挥灌木、草花、地被植物、草坪成型快、见效快的特点,在前三年以草坪、地被植物、草花为主景,三年后以灌木为主要观赏点,五年后才真正形成以高大乔木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层结构景观群落。我国缺水城市数量较多,在草坪、草花的选用上,应分区规划,按绿地在城市中所发挥观赏作用大小不同,分为三等:一等区域是代表城市主要形象的绿地,如车站、主要广场、骨干道路、庭院门前等绿地,应以整齐修剪,精心养护的高档草坪为主,配以大量草花,反映一种高贵的气势。二等区域包括普通游憩小广场、小游园、公园、立交桥、普通道路,应以本地乡土草种为主,配以一定量草花。三等区域为普通居住区、一般庭院绿地,应该以抗旱、耐贫瘠的地被石竹、麦冬、百里香、马莲、地锦等地被植物代替草坪(3)要种植适量的速生乔木(防护林应增加种植量),并且一定年限后要及时择伐,以免抑制真正代表绿地长远效益的珍贵绿化树种的生长。
  
合理选用种植密度。要充分认识植物的生长速度、植株大小,按成年树木树冠的大小来确定种植距离。但常言说“三分种,七分养”,还要极时移植、补植、疏伐、修剪,查缺补漏。多种植物组成复层结构群落的过程中,往往因密度不当而使景观质量大受影响,如落叶乔木因生长较快,挺拔高大,常引起下层小乔木和灌木出现偏冠、畸形、树干扭曲等现象;在常绿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中,因灌木冠型发育较快,侵占常绿乔木发展空间,尤其圆柏,常会出现“烧膛”现象等。必须通过人工抚育来实现密度的合理化。
  
速生乡土树种与珍贵绿化树种相结合。速生、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常常作为许多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就会使城市绿化的水平与档次始终停滞不前。还要加大引种力度,增加寿命长、材质坚硬、病虫害较少的珍贵绿化树种的比例。要绿化、美化、香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要充分考虑植物群落花色、叶色等外部形态的季节性变化。例如,春有迎春、玉兰、连翘,春花烂漫;夏有国槐、银杏、栾树,绿树成荫;秋有柿树、红枫、紫薇、黄栌,层林尽染;冬有腊梅、松柏,苍松翠柏。从而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使全年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