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探寻两千年前的三晋古城

admin 2003-04-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是研究、重现古代文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当今的社会进步,古城研究亦存在重要的借鉴作用。就旅游业而言,古城风貌亦是世界旅游的热点之一和重要资源。山西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是研究、重现古代文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当今的社会进步,古城研究亦存在重要的借鉴作用。就旅游业而言,古城风貌亦是世界旅游的热点之一和重要资源。山西历史悠久,其历史遗存在国内首屈一指,古城或者说历史文化名城也有许多。但是,所有能够见到的只是明清时期的古城,就历史文化而言,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并不能够或者说并不完全能体现山西的古老文明。山西大地上至今仍存在着120余处两千年以上古城遗址,这120余处古城遗址对我们来说,是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然而,这些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古城却鲜为人知。

两千年以上古城的理论界定

何为两千年以上古城?大致说是截至西汉末年。西汉虽至公元25年结束,这中间包括了王莽篡汉的15年在内。古城年龄一般以最古老的建城记载为准。不少古城一直沿用至今,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都城新田城发展成今日的侯马市,基址未动,但早期城貌已不存,我们仍定它为新田古城。有些古城使用年代不长,例如春秋羁马古城,仅在春秋时期存在,以后便弃置不用,现存城墙和城内地面遗物均为当时遗物。至今家家户户仍存有田间拣来的三棱铜箭簇,这是最能体现时代风貌的古城遗物,且古城实物与文献记载吻合,我们将此类古城作为田野考察的重点。有些古城仅存遗址和遗物,不见文献记载,无法确定古名,我们姑且以今名代替古名,例如偏关吴城古城。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实地勘察过一些古城,也在文献上了解了不少古城,但从未对古城作系统研究,对山西古城的了解仍未突破“纸上谈兵”的境况,此次我们设立“山西两千年古城研究课题”,计划对所有登记在案的古城作全面、详细考察,力求搞清楚古城的现状和历史。

两千年以上古城的特点

特色之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是见诸史载的最早中国都城。《史记》云“昔者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三代都城接踵河东,说明河东是国家形成的初始,中华文明的摇篮,三代都城为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源头,亦是山西省最早的城市记载。河东既是文明古国的坐标,理应拥有华夏文明桂冠之名份。在尔后的朝代中,“古都”仍然闪闪发光。


例如尧都平阳,自唐尧建都以后,周成王将其弟姬叔虞封于距平阳不远的地方,其子燮父改唐称晋,晋国称霸天下200多年,晋都新田城成为当时中国境内最显赫的都市。三家分晋以后,韩国又在故尧都的基址上建立韩国都城。曹魏分河东郡为二,平阳成为郡城。西晋末年,南匈奴人刘渊在平阳建立汉国都城。


河东首府安邑城,最早是夏禹的都城。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在此建都,魏惠王更是佩夏冠,乘夏车,俨然以大禹自居,撰《禹贡》,为天下一统作准备。《禹贡》是以魏都安邑为中心而规划全国贡道。


三晋之中,韩居尧都、魏居禹都,赵国亦不甘人后,在晋阳再造唐尧传说,以晋国正统自居,故《汉书》太原郡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班固认为晋阳是唐尧故都所在。近年来,有人说山西的尧舜禹文化是战国韩赵魏三国的假托。从现象说,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尧舜禹时代无文字,只有传说。到了战国时代,三晋皆自我标榜为三代传人。赵国以晋阳为都城30余年。秦代于此立太原郡,西汉封子弟为代王。汉武帝时,全国分13刺使部,太原初步成为山西省的核心城市。历史发展到唐朝,李渊父子扛起唐尧这一块古老的金字招牌,建立了中国历史空前绝后的大唐帝国。太原被立为唐三都之一的北都200余年。后唐、后晋、后汉于此立北京或北都30余年,北汉于此设都30余年。


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城作为北魏都城近百年,作辽、金西京70余年。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先后曾作过三代唐尧都城、三晋韩国都城、匈奴刘渊汉国都城,先后在此建都160余年。夏县禹王乡先后曾作过三代夏禹都城和三晋魏国都城,先后共在此建都500余年。永济市蒲州老城曾作为三代虞舜都城和唐中都,先后达50余年。侯马市曾作为晋国都城新田近150年时间。曲沃与翼城间的晋都故绛城近500年时间。长子县曾作为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西燕都城8年时间。另外,方山县南村曾作为南匈奴刘渊汉国都城。隰县曾为南匈奴刘渊汉国都城。霍州市曾为三晋魏国都城。闻喜大马古城曾作过西燕都城。


至于作为先秦侯国都城的则更多,例如长治县的黎岭村,远在商代曾是黎侯国都所在地。盂县曾是春秋时仇由国都所在地。潞城市古城村曾是春秋时赤狄潞子国,公元前594年,晋景公以赤狄氏杀潞君夫人和攻占黎国等原因为由,令中军将荀林父率晋军击灭潞子国。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与太子申生领晋军连续击灭耿国(今河津市境)、霍国(今霍州市境)、魏国(今芮城县境)。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的故事,时晋国志在兼并小国,虞国贤臣宫子奇再三劝阻国君不可借道于晋,指出“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贪图晋国宝物“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借道于晋,晋灭虢后,返途中又“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晋献公又将百里奚作为陪嫁媵臣送往秦国。百里奚中途逸去,又被楚国人虏去。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楚人手中赎回百里奚,“授之国政,号曰五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