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洋设计试验中国建筑 “鸟巢”方案遭质疑

admin 2003-05-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宣布了2008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设计竞赛招标结果: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方案,被评委会以8票赞成、2票弃权、2票反对、1票作废的结果选中。此结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宣布了2008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设计竞赛招标结果: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方案,被评委会以8票赞成、2票弃权、2票反对、1票作废的结果选中。此结果对外一宣布,即刻引起极大争议,一些业界专家学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期如此,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变得不中不西,而中国的建筑业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室”。   [B]“鸟巢”让人不知所措[/B]   此次中标的设计师之一德梅隆对“鸟巢”方案的解释是:这个体育场是为人民而设计的,它有着柔和的环境,表现了对运动员的尊重。它是一个很大的体育场,有着10万个坐席。虽然它大,我们却把它处理得有人的尺度。这不是一个纪念碑,它是为人而设计的。它的特点是从所有的方向都可以很便捷地进入。   显然,“洋设计”德梅隆对自己的“鸟巢”方案赞不绝口,可其他国内专家并不苟同。但由于此次“鸟巢”方案已成定局,因此,一些专家们针对此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发表看法,却不愿透露姓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方面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方案在招标过程中就存在很多争议,而且其本身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过分强调另类,却体现不出中国特有的文化韵味,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方案时无法琢磨到其意义所在。就在展览现场,他看到许多人对此方案看不明白,表现得不知所措。   著名建筑专家吴良镛在谈到中国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时说:“看着这些方案,除了震撼你还有别的感觉吗?我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但是不能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不讲究造价。在我看来,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一些建筑大师或准大师‘标新立异’的实验场。”   据记者了解,由于此“鸟巢”方案还有待改进,因此,作为项目招标法人团里的北京设计院对该方案场馆方面还将进一步论证,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要对“鸟巢”方案的整体结构进行技术论证和进一步优化。   如此看来,这个由两位国际建筑大师计划用钢架在北京焊出的巨大“鸟巢”,想避免不引发争议是不可能的。   [B]“洋设计”风越刮越旺[/B]   中国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不是新鲜事。有报道指出,就北京来说,标志性建筑九成是国外设计师参与或设计,“洋设计”在中国的建筑业已成为一种时尚。前段时间,备受人们关注的国家大剧院在采用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方案时在建筑圈里引发极大争论。   国内建筑专家认为,国家大剧院所采用的“洋设计”,巨型壳体的顶端已经高达45米,仍无法满足舞台上部的高度需要,设计思路是把舞台与观众厅向下压,造成舞台台面的高度为地下7米,基础深达24.5米,这样就必须挖一个很大的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少见到的违反常规功能的设计。   曾参与100多位专家要求重新论证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彭培根认为,城市风貌需要民族的灵魂,北京的城市文脉正在消失之中,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城市文脉所剩无几,如果古城中心再来一个“未来派”外星建筑,那就真是雪上加霜了。尤其是北京市这两年来正在大力恢复这种文脉和历史文物建筑,我们应该全面配合,逐步恢复北京原有的引为自豪的特色才对。   造价过高也是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持反对意见的观点是:与国情不符。彭培根说,目前中国只有世界8%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要建一个比美国林肯中心还要贵4倍的世界最贵的大剧院,就等于让国民多负担了16倍的费用。洋设计师们想到的是创新,但国内建筑专家要替整个中国文化考虑。   但时下,从奥运场馆到CBD建设、从世博开篇到文化建筑、从城市规划到住宅布局,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中“洋风”越刮越旺。   还在奥运场馆设计刚刚开始的第一拨儿选择中,美国SASAKI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案——“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拔得头筹,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大规模的场馆建设基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实施蓝本。   接着,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选定瑞士建筑师方案为规划实施蓝本,评价为:设计方案极具现代风格,在下沉式广场上建设方型篮球馆,顶部有12个采光通风口,追求造型与功能的统一。   2002年12月3日,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不少人准备和期盼着有机会参与世博展馆的设计和建造时,上海世博的第一桶金却早已落入法国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的口袋。   无独有偶,在北京CBD商务中心区建设中的“奇思妙想奖”也属于外国人,他就是来自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库哈斯。   2002年12月12日,北京电视中心开工建设,它是以日本日建设计公司方案为蓝本,由日建、北建院、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三家设计。日本建筑设计师再次涂抹北京标志性建筑。   在城建中“重洋”之风日盛之时,甚至一些高级住宅在建设中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加入到追寻“洋设计”中。2002年10月14日,“耀辉国际城总体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招标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加拿大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法国AS建筑工作室、澳大利亚TMG设计集团等三家设计公司参加了此次招标会。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大陆定位最高、售价最贵的花园别墅——售价为人民币1.3亿元的上海紫园1#别墅,也在考虑与这个定位相符合的背景下,邀请了澳洲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刘力博士进行设计。   采用“洋设计”一时之间成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头等大事。   [B]“试验田”该停一停了[/B]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信息所所长金磊说,如今国外设计机构占领中国市场已趋于上升势头,但仔细对比会发现,境外设计作品并非都是上乘。   建筑是城市的结构细胞,建筑设计的品质关系到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以上海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境外建筑师与上海建筑师共同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设计了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一大批精品建筑。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城市与建筑面临的状况,既有精品,也有败笔。特别是风靡当前的一股“欧陆风”正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了国际大都市形象。这股风正从所谓的“豪宅”吹向政府部门的公共建筑,如某市代表国家政权的法院建筑竟然照搬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的造型,暂且不说这种做法毫无创新,但至少说是一种建筑思想上的倒退。如果说面向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的建筑在直接照搬西方国家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甚至是数百年前建筑形式的拙劣模仿,怎么能说与现代化中国的城市形象相称呢﹖   再看北京,长安街两侧,二三环上已竖起和正在竖起一些与境外合作设计的新建筑,它们并非都是“上品”,虽其中有世界级大师作品,但也有对中国国情体会不深不透者的“下品”,更有鱼龙混杂的境外冒牌的设计大师及所谓名设计所。   问题在于我们不少人太喜欢“洋设计”了。学习西方,学会用地道而纯粹的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去造房子无可非议,但可怕的是乱来!一些建筑师的作品表现出太多的商业化味道,缺乏建筑基本的美学功底。有的过分强调前卫,而失去了中国应有的东方特色。曾经有人说,现在的城市互相越来越像,疯狂的西化会让中国的城市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现在看来,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据统计,自1991年至1996年间,上海的国际投资项目占总数的40%,其中境外建筑师约以30%的设计方案在上海重大项目里中标,于是,有人将上海的几家较大的设计院称为是“配合型设计院”。现在,北京也陷入了这种境地。看看北京大部分标志性建筑设计中标名单,发现北京的几大设计院也都成了“洋设计”的“配合型设计院”。   若以德国柏林为例,柏林与上海并列为当今世界上建筑最为蓬勃发展的两座城市,柏林从50年代开始,就邀请国际上著名的建筑师参加城市和建筑设计。今天,世界上大约80%的知名建筑师都在柏林留下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但在上海活动的大多数境外建筑师都以商业建筑师为主,国际一流的建筑师还只占相当微弱的少数,可以载入史册的建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少得可怜,中国城市不是试验场! [B]这种“洋相”该停一停了![/B]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