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陈泽澄: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

admin 2013-08-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的猜想始终未曾间断过,我们从科幻电影、书籍中得到了层出不穷的答案。超高层建筑、高科技设施、立体化交通、文化遗失、环境污染等等,或好或坏的情况都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憧憬着绿色、宜居、节能等美好想象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城市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城市安全。

  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的猜想始终未曾间断过,我们从科幻电影、书籍中得到了层出不穷的答案。超高层建筑、高科技设施、立体化交通、文化遗失、环境污染等等,或好或坏的情况都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憧憬着绿色、宜居、节能等美好想象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城市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城市安全。

  一个故事

  时光回溯到1923年9月1日,对于日本东京来说这是恐怖的一天,堪称毁灭性的灾难“关东大地震”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远在美国的弗兰克•赖特得知这个消息后通宵失眠,他刚刚设计竣工的新帝国饭店究竟如何了?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凌晨电话铃声响起了,负责调查此事的人告诉赖特帝国饭店完全坍毁。赖特反问对方他们是怎么知晓的,对方念出了一段当时的电讯给他听:帝国大学、帝国剧场、帝国医院……一长串以帝国开头的建筑名字,问题似乎不言而喻了。就在此刻,赖特却说:“你明白吗?把帝国饭店混同于其它‘帝国’的名称固然很方便,但是如果东京地面上还有什么留在那儿的话,我绝对肯定那只有帝国饭店。”当数天后,消息得到了确认,帝国饭店周围的大批房屋震倒了,而帝国饭店经受住了考验并在火海中成为一个安全岛,赖特采取用的新抗震措施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就当设计之初赖特用辞去总建筑师职务为威胁,才得以保留下来的庭园水池,也如预言的一样成为了狭窄街道上木制护窗板、窗框的救命水源。

  一组数据 
  
   2004年12月,强达里氏9.3级大地震袭击了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仅印尼就死了16.6万人,印度、印尼、和东非等国家有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 29日破晓,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密西西比州的死亡人数至少为218人。
      
  2008年5月,我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东京震感强烈,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并引发10米高的海啸。灾难共造成14704人遇难 10969人失踪。

  一种责任 
 
  在上述的一个故事和一组数据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结论?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是否可以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呢?一座城市的进步需要太多的元素和条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文化修养等等。在这其中也包含着设计工作者的一份力量,大到整体城市的规划、小到街道的无障碍设施。如果将一座城市比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经济是他的能量,科技是他的动力,文化是他的精神,而环境则是他的骨架。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每一次设计、每一个项目,都有特定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涵的每一种理念都将影响到城市空间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意味着背负使命、承担责任。我们既然选择了设计,就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将最合理的设计方式和理念融入到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分析,了解城市中迫切的需要,通过原创设计,创造和弥补城市中所缺失的成分,通过实践,去反映社会最为诉求的需要,通过作品,去延续历史与文化的脉络。
 
  一份希望
 
      还记得在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曾经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细细读来,短短四字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我们固然要为城市灾难中逝去的人们感到悲伤,但是我们更要对城市灾难做出反思。如果我们能够如开篇所叙述的弗兰克•赖特的故事一样,将未来在城市中可能出现的灾难和危机考虑周期,那么,我们所设计的不仅仅是漂亮的房子或城市,它甚至可以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避难所。面对灾难,在中国的设计圈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正能量,四川建筑师刘家琨先生在地震后设计的“再生转计划”和为地震遇难的女孩“胡慧姗”建造的纪念馆,台湾的谢英俊先生基于风灾设计完成的勤和部落避难屋,都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当代表节能与生态的“清华大学能源楼”、“万科中心”、“北京当代MOMA”等一系列建筑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或许他们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应用问题。但是,这是人类应对城市污染、能源紧缺的一种态度。未来城市正是由于这些正能量的传递,才会使我们对它更具期待。而所有的一切,同样都要基于城市安全这一重要前提之下,无论是现在的人类还是未来的人类,都渴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美国新奥尔良历经5年的重建,才开始呈现出遭遇“卡特里娜”飓风前的样子。与此同时,当地的建筑师们也在开始设计一座漂浮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浮都市,它不仅能充当紧急避难所,上面还有住宅、旅馆、文化设施、教育体系,有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设施。 
     
  每一次城市灾难、每一种环境危机,都让人类更多的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期待未来城市给我们带来的无尽惊喜!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