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马晓暐: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

admin 2011-10-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物简介:  意格国际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   清华大学研修班客座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董事会董事   198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后任教


  人物简介:

  意格国际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
  清华大学研修班客座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董事会董事

  198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后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1989年赴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取得景观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明尼阿波利斯市Ellerbe Becket事务所工作,在此期间与艺术家克利夫•加顿合作设计了奥瑞根州比佛顿市政广场,及具有广泛影响的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建州纪念诗园。1993年开始服务于著名的波士顿Sasaki Associates事务所,与包括史都华•道森、埃伦•沃德等在内的多位景观规划设计大师合作,参与了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包括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水岸公园。其后又先后任职于HOK旧金山分公司、Hart Howerton事务所,参与并负责了多项景观设计项目。25年的国际化设计实践使其在中西方景观文化比较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国际理念融合与创新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设计项目中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实践。


  主持人(李迪华):

  今天晚上的四个报告是非常精采的,四位嘉宾汇报他们一年中公司的新业绩,以及他们对于设计的新思考。今晚的四位嘉宾从07年开始到现在,每年都来参加北大的报告会,这意味着每年都要讲新的东西,而且分享新的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相信今天晚上的坚持一定会有足够的回报。

  我们首先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的第一位演讲嘉宾——马晓暐先生,大家热烈欢迎! 

  马晓暐:

  谢谢李老师,正像李老师说的,每次来北大讲新的内容都是难度比较大的。今天听了一天的生态,现在讲一些和生态看似不沾边,其实是非常沾边的话题。 

  除了做设计,我还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瓷器。今天的话题从收藏开始说起。我们谈收藏很难避开历史,历史非常有趣,尤其从人类现代史开始说起。现代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中世纪的完结,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才走入现代文明。中世纪是怎么结束的?文艺复兴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非常有趣的事。

  中世纪欧洲社会一直处在宗教的高压状态下,而且是禁欲的,完全垄断在宗教里,欧洲人对世界的感知,就是欧洲和欧洲的边缘,从欧洲大陆一直到中东地区,在欧洲人的历史里,地球上只有基督教和异教徒。在那个时候这就是世界,意味着一切。中东在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和东方中国有了联系,大家知道从汉代开始,和西域就有大量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那时候欧洲人不知道中国的存在,他们知道印度,经常把印度作为亚洲的代表。是什么力量打破了这一切?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元朝人的铁骑踏到了中亚,踏到了地中海,一直到了匈牙利,到欧洲的边缘。这样一个强烈的冲突,使得中国突然之间和欧洲联系起来,这使得欧洲到达中国变得可能。之前是不可能的,直到成吉思汗蒙古大军横扫中东,从欧洲走到中东,当时的欧洲人描述,一个人身上穿满了丝绸带满了金子的少女可以非常安全的穿过中亚一直到亚洲来,可以看到当时这样的一个蒙古帝国的出现,对文化交流产生的明显的差异。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和欧洲接壤,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个时候才出现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是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马可•波罗。他到了中国之后,在监狱里口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这个游记在1920年代的时候,在欧洲影响非常之大。欧洲人第一次听说在欧洲以外还有一个比欧洲更加发达的文明。这是欧洲人不可想象的,过去想象的边界顶多在耶路撒冷。从这个时候起,欧洲人才开始了对其他地域的探索。欧洲人发现他们的领域太狭窄, 伟大的旅行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马可•波罗去过中国的杭州,当时是我们南宋的首府,非常的发达,和中世纪是完全的不一样。中世纪生活非常清苦,人生活得非常悲惨,非常的寂寞,非常的困惑。听说中国是如此的开放,而且没有宗教的高压,能够繁华,欧洲人完全跨掉了。当时我们的北宋就是如此,南宋有过之而无过及。在那个时候,中国的贸易也和西方产生了实际的交流,这些人很浪漫的花前月下的生活,欧洲人那时候是不可想象的。在那之前,欧洲人眼里没有自然,没有风景。这种浪漫的向往,打开了欧洲人的思路。马可•波罗回去欧洲以后,元朝跨掉,明朝兴起之时,恰恰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时候,难道这是巧合?绝对不是的,从这儿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这个节点上对打开欧洲人的心扉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文艺复兴从此开始,欧洲人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重新看待自己的价值观,重新看待自然。

  今天我要讲的三个观点之一:即使是上千年的宗教统治也难以战胜人的心目中追求爱,亲近自然,获得尊重的渴望。   

  随着这样的一个开始,明代成立之后,立刻走向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到万历年间我们再一次打开国门,再一次通商。之前有一些零碎的通商,总的来说再一次打开国门,和西方人有接触是到了十六世纪。此时中国大量的人文文化符号通过这些贸易的产品,传播到了欧洲,再一次在欧洲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些产品飘洋过海,运送到欧洲之后,传承的大量关于中国的人居,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这些瓷器、家具等所有的贸易产品,完全的覆盖到整个欧洲贵族生活的场景,使得他们完全被这种场景所惊讶。除了瓷器之外,还有漆器、用具,想当然的欧洲人开始爱上中国的园林,模仿中国的园林。模仿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难道是这个颜色、这个尺寸?其实是模仿一种梦想,当他们摘取一种文化的元素时,反映的是他们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这个文化只是一个起动机,所做的事情恰恰是千年之后内心的潜在的欲望。这是最关键的,肯定会通过抄袭,放弃中国表面的元素,而追求到一种崭新的状态。这个过程是理所应当的,这个过程在欧洲持续了一百年。于是中国园林在欧洲覆盖面之广难以想象,在中国没有任何的记录,上网也找不到。比如法国人在巴黎郊区仿造的中国园林,这是他们所想象的中国。

  十七世纪下半叶,1685年的时候,西方开始描述中国园林的美,这是西方记载的第一次关于园林,非对称式的构图的描述,当时的西方学者承认已经在某些地方看到这些园林,而且和瓷器、很多屏风都有直接的关系,可见在十七世纪中国园林已经在大众的内心种下了种子。1713年,另一位西方学者说,天才和最有艺术才能的人总是最喜欢自然。所以西方的自然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就是在十八世纪上形成的。这个自然观形成的同时,风景画也形成了。难道是巧合吗?不,这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是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到了1757年,威廉•坦普尔开始出专著讲中国的自然山水园,到了1771年,有人开始否认,说这哪里是中国来的,根本否认不上。

  生态的概念出自于哪里?生态起始于哪里?起始于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起始于中国。西方是在中西方文化对撞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自然之美,非对称之美。自然之美在这个时候在西方种下了种子。我们谈中国园林,并不是希望西方人去模仿中国园林的图案、细节,其实我们谈的是自然观,谈的是如何审美,如何看待自然,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

  我要谈的第二个观点是,从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园林的图案就已经开始在欧洲广泛流传,喝茶的茶杯上是,墙上贴的壁纸也是,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决定性的力量?我觉得历史是有选择的记忆和有选择的忘记的。当一个审美被一群人接受两百年的时候,某个人想否定也否定不了。所以真正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内心的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尊重,追求和谐,追求自然,追求爱,追求美,是这样一种追求促使了文化的发展,而不是所谓的名人和名家。不管他是支持还是反对。

  到了第三个时期,今天的世界,欧洲和中国不接壤,但一切往来都很方便。今年大家好好想想,我认为今年是权威跨掉的一年,你会发现在很多国家,权威,几十年建立起来的权威一夜之间跨掉,跨掉的速度超过人的想象。强大如美国这样的国家,老百姓的力量也是如此的强有力,不管奥巴马先生多么能侃,面对老百姓也是束手无策。 

  再说说我们国家,我们党认为从2000年到2020年是我们国家难得一遇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这句话说明在二十年之间最大的优先就是发展、增长。其它一切都可以退居其后,大家都知道,二十年已经过去一半了,头十年的发展速度尤其在基础设施规模远远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已经处在这二十年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尾声了,我们的发展机遇期需要这种速度。再过三五年,我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高速铁路,这么多的高楼啦,我们的发展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一定会从目前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政府谈发展模式的转变,谈了至少五年了,怎么转成呢?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难道政府会想出一个什么新东西来?拿航天飞机取代高铁吗?怎么去发展?高铁发展速度已经够快了。我们现在的高铁资金到位率30%,铁道部欠中铁集团多少钱?我们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到了一个节点。

  我们很奇怪,奥运会搞一个纪念品,一个玺?它和奥运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会买一个玺?这是我们发自内心,包括我们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大家对权力都有一种迷恋,我们认为一切都来自于权力。我们的发展是靠权力出来的。我们开世博会的时候,还是一个玺。我们开园博会还是一个玺。昨天晚上在酒店睡觉看电视,看到一个电视台,辛亥革命一百年纪念品还是一个玺。一个俗气的花瓶,一个估价顶多五百万人民币的花瓶,被一帮中国人带到英国炒到五亿,因为是官窑,因为一个“官”字,让一帮中国人把这样一个俗气难看的东西炒到5亿,病态。我们现在对官的崇拜,权力的崇拜,已经到了一个畸形的状态。这种崇拜造成了我们现在的设计,我们现在谈什么规划,什么设计,当你看到在上海市中心,新搞的绿地,盖的一个东西,竟然用栏杆围起来。这么一块难得的黄金宝地,成了这个东西的附属品。这明明是一个大家可以散步,可以打太极拳的地方竟然围起来,没有人反对,我们能说什么?

  我们现在为什么法式流行?背后肯定不是我们大家那么的向往法国文化,法国的视野。法式是什么?法式是山寨第三版,法国人十七世纪山寨谁,山寨的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山寨的是十五世纪西班牙南部。所以法式本身就是山寨,我们顶多是山寨第四版,和第三版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法式?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有一种希望被尊重,希望被当人看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得我们选择了法式。其实我们背后的动机不是一个法式,其实是我们希望被尊重,其实还是回到人的基本点,人的本性,这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关注的,应该想方设法去满足的。人需要不同层次的满足感,最低满足感是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在往上是安全感,在往上需要被爱,在往上被尊重,在往上是自我实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说我们的老百姓都有的吃,都有的穿,但那是最低水平。我们刚刚从温饱向安全感过渡,我们就在这个水平上。但是这个阶段一定会过去,这个阶段一过,我们早晚会需要被尊重。我们的言论被尊重,思想被尊重,选择被尊重。所以一个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动力不是权利,不是政府的目标,它的动力是人性,我们的社会发展是随着我们的需求逐步往上发展,而不断的产生新的商机,新的就业,新的规划,新式的设计。这是我们人类发展的根本的动力。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在我们的政府征收着世界上最重且增长最快的税收,拍卖着最贵的土地,持有着最大的国有资产却依然负债累累时,持续增长是否应当从政府主导的模式开始转变为争取人的个体的再一次解放? 这才是转变模式的根本。

  规划师,设计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行业是干什么的,将来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而设计?为谁而设计?一个人和甲方汇报,另外一个人和甲方汇报,为什么一个人汇报得好,为什么一个汇报得不好,难道是效果图画得好吗?,难道是图纸怎么样?其实不是。我发现在我从业的三十年来,我越来越发现到最后你能打动甲方的是打动他的心,他认为你的产品能让他抓住买家的心,到最后还是回到人身上。

  成功的设计是否有捷径?你打开一本德国现代景观作品集,打开一本美国现代景观作品集,大家到处去烧香拜庙,突然之间灵光一现,你的手里就有一个绝招,就赢了吗?是吗?

  什么是规划设计?永远都不变的主题,那就是人。什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人。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