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张天新:2011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国际论坛

admin 2011-10-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人物简介: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副教授   张天新,工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部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日本建筑学会会员


  人物简介: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副教授

  张天新,工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部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日本建筑学会会员,《城市规划》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规划建设》特约编辑,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化资源管理研究会国际学术委员、审查委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康卡迪亚大学访问学者。

  个人经历
  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获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风景区规划
  1992年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助教
  1994年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
  200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2003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教授至今

  参与项目
  2005~2008年,高速公路对风景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持人)
  2003~2004年,楠溪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主持人)         
  2002~2003年,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主持人)
  2002~2003年,陕西省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主持人)
  2003~2005年,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辅助金项目“丽江文化遗产的旅游与保护研究”(作为中方合作研究人员)
  2003~2005年,湖北武汉六湖与水质净化相适配的景观建设技术(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张天新: 景观都市主义的理想与现实
  Dream and reality of landscape urbanism

  张天新:

  在这里我想谈谈有关城市景观的3种不同模式:螺旋、箭头,以及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形成的矩阵。他们存在于不同时期的欧洲、中国与日本。
 


  今年9月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到荷兰,我们发现荷兰的农场主会做出这样一种景观设计,这种设计的出发点是让人有一种心理上或精神上有一种沉思。在阿姆斯特丹大规模运河的城市我们也能找到这样的模式,虽然他们出发的角度不同。
 


  在丽江我们看到从城市延伸到玉龙雪山的这种指向性的轴线。他在形成城市的格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包括路径、视觉、水流在几个不同的朝向的汇聚和发散,同时它本身也带有很强的精神性。
 


  在东京的一些街区也有类似的模式,自然与人工构成不同的组合,街区与这些组合相适应,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变的格局,人走在里面,感到非常的丰富和有趣,拥有不断变化的情景,而不是大规模开发的枯燥。 
 

 


  最后,这三种模式的出现,其实并不一定在欧洲,也并不一定在日本,也并不一定在中国,大家都共享这三种模式,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生。希望这些总结可以给我们将来的设计一些启示,谢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