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贾海峰:“海绵城市”与行业趋势主题沙龙发言

admin 2015-04-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贾海峰   我想说三点,第一,海绵城市实际上不是新词,几十年前就决策研究,国外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在国内,以前基本是在大学,在研究机构研究,但是因为政府的介入,习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贾海峰

  我想说三点,第一,海绵城市实际上不是新词,几十年前就决策研究,国外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在国内,以前基本是在大学,在研究机构研究,但是因为政府的介入,习总书记的讲话,现在非常火,尤其后期财政部门投放资金。如果财政部门不投放资金,像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就没海绵城市那么火,所以这里面包含了各方面的助力。但海绵城市这个词确实很好,我记得以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我老师给我讲环境容量,当时提出以后,大家觉得很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很难算。我以前是做模型的,做模型实际上没法计算环境容量,我们觉得海绵城市也是,以前就讲LID,只有专家知道。LID内涵可能比海绵城市要更丰富一些,但是海绵城市这个词,民众一听像海绵,大家都见过海绵,非常形象而易于理解接受,但这之前它并不是新事物。
  第二,关于海绵城市,以前学者在用的时候,可能很多人觉得它没用,尤其是做灰色基础设施的,主张无用论,但最近又认为这是万能论,它什么都能解决。我认为这都是比较片面的,我还是希望有一个耦合,把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优化。
  第三,我们如何推出海绵城市建设。虽然国内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包括北京,包括清华和北大,但国外像美国,时间更长,欧洲也有类似的研究。实际针对国内现状的并不够,包括配套体系,法律法规等,还有很多有待深入。
  比如说有几个点,第一个,法律法规。我去年和学生一起借鉴美国,在给排水上写一篇文章,美国在雨水控制方面有法律法规演变的体系,已经对排水口给许可证了,而我们现在是给点源许可证,还没有到给雨水口许可证。所以如果有了许可证制度,后面在管理,检查时,就有一个抓手去做。 第二个,监测。国内监测数据非常少,2010年在佛山做了建筑示范工程,我们就开始连续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确实很难、很麻烦。但是如果没有监测工作,绿色基础设计做完后,无法评估是好是坏,你要没有全生命周期的LCA评估,在大热潮过去后,有可能就没留下太多东西。所以如何做全方位的监测和评估,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第三个,LID技术。现在LID技术非常多,有不同叫法,实际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发生的机理都不一样。我们如何根据一系列相关特征,如土壤、植被情况,去选择适用的技术,然后如何优化布局,放在适当的位置,把它串联起来。这样的规划方法,在这阶段的研究远远不够。,。
  最后一点,定量化研究。LID或者海绵城市,是从雨洪发展起来的。我认为除了雨洪之外,还要更多关注它的其他功能的定量化,如它对碳汇,对热导的问题。现在对水的定量化研究相对多一点,但是对其他方面的定量化研究,还很欠缺。如果深入其他方面的定量化研究,那么LID或者海绵城市就不光是雨水,而从雨水出来的一个综合体,有了这个以后,再做全生命周期评价时,才更有依据。谢谢。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