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慢城如何落地中国?

景观设计学 2021-04-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本文首先基于Sasaki设计事务所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善用当地资源”这一“慢城市”核心设计理念,并将旧城更新类项目视作践行相关方法论的主要试验场。随后,以若干典型城市更新项目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体系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进一步将“使用者需求”视为一种设计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依据,介绍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权衡不同使用者的利益诉求,以促成政府、居民、设计师等群体的合作,维持项目的长期效益。

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和日新月异的应用技术使得城市规划师与设计师不断思考如何在高速运转的城市中营造舒适的居住体验,“慢城市”的概念由此而生。本文首先基于Sasaki设计事务所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善用当地资源”这一“慢城市”核心设计理念,并将旧城更新类项目视作践行相关方法论的主要试验场。随后,以若干典型城市更新项目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体系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进一步将“使用者需求”视为一种设计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依据,介绍了如何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权衡不同使用者的利益诉求,以促成政府、居民、设计师等群体的合作,维持项目的长期效益。最后,对科技进步、城市建设与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并探讨了规划设计行业与新兴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以“慢设计”重塑高品质城市环境 ——中国城市设计经验与展望

High-Quality Urban Environment out of “Slow Design”:Review and Prospect of Urban Design Practices in China


image.png



01 从“慢城”到慢城市设计

“慢城市”一词首先使人联想到20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小镇布拉兴起的“慢餐”理念,以及受其启发于1999年启动的国际“慢城运动”[1]。“慢城运动”主要着眼于小城镇和乡村,提倡享受当地美食、恢复地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通过充分发掘乡镇既有资源(包括其本身的历史)来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2];“慢城市”则旨在回应出现在高密度、大体量、同质化城市中的问题。

在城市整体层面,“慢城市”强调建设与发展的品质,而非速度;在个体层面,“慢”意味着城市能为居民提供可供其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设施和条件,可进一步延伸为对个体多样化需求的包容。而“慢城市”的规划设计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即高度重视对当地资源的深入挖掘、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摒弃急于求成的建设模式,长远考虑项目面临的多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从而采取更细致的规划设计步骤,并为项目推进留出更充裕的时间。此处的“资源”不仅指自然环境、生产系统、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存等有形资源,也包括不同组织机构和人群代表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02 城市更新作为 慢城市设计的载体

以“善用当地资源”为核心理念,Sasaki设计事务所(以下简称Sasaki)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并将旧城更新类项目视作践行这套方法论的试验场[3]。与新城建设相比,旧城项目面临的场地限制因素更多、更复杂,通常不适合“大拆大建”。同时,此类项目也蕴含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和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更加考验设计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Sasaki在旧城更新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三项设计要点。


基础设施更新及土地转型

Sasaki不仅注重对道路、管线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与升级,还积极思考如何将基础设施相关用地有效利用并转化为存量开发的契机,以推动旧城的改造与更新。以深圳市罗湖公共空间更新国际设计竞赛为例,由于场地内存在大面积铁路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与罗湖区作为深港城市门户的新定位并不相符。因此,Sasaki在参赛方案中提出将这些地块转化为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用地,以催化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该策略不仅可以改善罗湖区的特色风貌,也将促进整座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同时,方案还制定了一套道路设计导则,在不影响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了道路断面,增设了非机动车道,丰富了人行体验,并优化了沿街建筑立面。在Sasaki团队获得优胜后,这套导则已被深圳市其他道路改造项目用作设计依据和重要参考资料。


图片

▲ 方案通过改造罗湖口岸片区催化其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打造深圳面向香港乃至世界的崭新门户。© Sasaki

图片

▲ 方案制定的设计导则从交通、绿化、空间功能、雨水管理、建筑沿街立面和标识6方面为罗湖区7条主要道路制定了具体设计要求。© Sasaki



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承先启后

在中国,旧城更新与新城扩张往往紧密并行,互相影响。旧城空间肌理在精神上所建立的认同感以及人性化尺度的慢行系统具有无形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可利用资源,也有助于调和其与密度较高的新城之间的矛盾。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往往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改造为切入点,将旧城肌理保护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相结合,以挖掘场地隐含的文化价值。这种从开放空间切入的设计思路也有助于应对现代城市更新中的多种不确定因素。

安徽省芜湖市中心城区更新项目即是上述理念的典型范例。19世纪,英国殖民者占领芜湖并将其开辟为通商口岸,在长江沿岸的高地上兴建居住区,并留下了一系列服务于殖民者生活及通商贸易的地标建筑和城市空间。殖民时代纵然过去,但这些遗存仍然在新老城区之间埋藏下了物理空间与心理上的隔阂,配置不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破碎化的空间网络更突显了旧城更新的迫切性。

在此项目中,Sasaki将曾是社会不平等象征的历史建筑和空间作为重新连接城市中心和滨水区的关键:在这些空间内植入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业态,将其转变为城市开放空间,并通过设置步行连廊、新建市民服务设施和商业开发项目等手段,串联起区域内重要的历史建筑和空间。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体系不仅重现了芜湖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提升了市中心的连通性与可达性,缓解了因收入差距扩大、资源分配失衡而产生的社会空间割裂问题,成为联系人民、展现历史内涵的有力工具,以及展现城市当代风貌的标志之一。本项目将城市发展历程融入设计当中,创建了畅通无阻的城市核心区,有利于在当地塑造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图片

▲ 芜湖市中心城区更新方案的关键策略在于重新连接城市中心和滨水区,同时整合分散的历史遗址。© Sasaki

图片

▲ 该项目激活了芜湖市一度被遗忘的历史文化珍宝。© Sasaki



重构自然栖息地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建成区内恢复自然栖息地是“慢”设计策略的直接体现,它使我们有机会弥补过去高速城镇化历程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新近建成的上海徐汇跑道公园为例,这里曾是龙华机场的跑道,大面积的硬质混凝土跑道是其历史身份的标志,但也降低了整个设计区域的生态价值。Sasaki一方面使用长江三角洲的乡土植物营造观鸟园、果树林、蝴蝶花园、雨水花园及人工湿地等多种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将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与雨水径流处理系统相结合;另一方面,设计保留了部分原有跑道,并在场地内设置充满趣味性的缓坡,为行人营造类似乘坐飞机升降的体验,以植入场地记忆。改造后的公园兼具观赏游憩、净化雨水、呼应场地历史等多重功能。


图片

▲ 由跑道、人工湿地和乡土植物构成的滨水空间,既延续了场地的历史记忆,又提升了其生态价值。© 一勺景观摄影

图片

▲ 起伏的步道模拟了乘坐飞机升降的体验。© 张斗




03 基于多方合作的慢设计

作为一种无形“资源”,不同使用者群体所代表的多元价值观和利益诉求是设计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依据。设计师首先需要收集、分析、权衡与协调不同使用者的诉求,再决定如何分配并利用既有资源。仅依靠图纸信息进行设计决策很容易造成资源错配,难以创造出真正贴合使用者需求且具有较高包容性的城市环境。Sasaki十分注重通过公众参与环节来解决前期调研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此加强与使用者群体的互动,推动其参与规划设计过程。与此同时,政府在公共项目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师需要引导政府积极了解市民的多样化需求、有意识地权衡多方利益,使其在城市公共项目中更好地履行协调者与服务者的职责。


利用技术手段,多渠道收集意见

愈加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新型调研工具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设计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收集使用者需求信息。为此我们成立了Sasaki Strategy这一研究部门,邀请数学家、软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加入,为项目的前期调研开发。其早期的研发成果主要用于校园规划设计,用以收集学生和教职工对校园内不同地点的步行适宜度、空间品质等属性的评价,作为后续设计的依据。经过多年探索,Sasaki Strategy所研发工具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城市尺度,并可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定制。

目前,中国的网上信息公开平台已经相当普及,甲方(尤其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此类系统来了解使用者诉求以及对项目的期望,并在项目建成后持续获取其运营、管理情况,以便及时维护和提升服务。例如,自2015年上海嘉定新城中央公园建成以来,居民们通过政府网上投诉平台主动反映了一系列公园管理维护问题,如停车混乱、铺装破损、绿植养护不到位等,促使管理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联合公众定期开展使用后评价。这些评价数据经过长期积累、分析和总结后,可以形成共享设计案例知识库,供业界同行研究和参考。在嘉定中央公园建成后,Sasaki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对流经公园的龚家浜的水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监测,发现公园内的水质已由建设前的Ⅳ类水提升为Ⅲ类水,基本达到景观用水标准,从而证明了该项目水生态改善策略的有效性。


图片

▲ 在上海嘉定中央公园的设计中,Sasaki通过清淤、去直取弯、扩大河流断面、软化驳岸、增加湿地等手段,极大地改善了龚家浜的水质,并且沿河创造了大量的栖息地。© Terrance Zhang



保持开放沟通,避免极端决策

庞杂的使用者需求信息必须由设计师凭借专业经验进行分析与权衡,如评估落实的可行性、考虑如何处理极少数人的特殊诉求等,并结合业主、开发商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做出取舍。因此,并非所有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同等回应。

为了提高最终设计决策的信服度,在美国,Sasaki通常通过多轮社区会议进行协商:不仅要公布采纳的建议,还要解释其他建议因何落选,以获得公众的理解。这种做法虽然会延长设计周期,但也细化了设计决策的分析步骤,可以有效避免最终方案走向技术官僚主义或民粹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设计项目开始重视前期的民意调查工作,例如,Sasaki在成都“熊猫之都”设计项目中就开展了面向市民的问卷调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下一步则需要重点思考如何更加科学地权衡不同人群的诉求、协调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公众保持有效的沟通,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到设计过程之中。


图片

▲ 在成都“熊猫之都”的设计中,都江堰大熊猫谷既是通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门户,也是一座集研究、教育和观光于一体的科研基地。© Sasaki



借助政府力量适当干预

资源分配失衡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一大问题,其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逐利行为的大行其道。例如,在欧美备受争议的“士绅化”现象,即是由于开发商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味打造高档街区,无形中挤压了低收入原住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通过政府调控鼓励包容性城市设计,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在这方面,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表现出了较强的号召力与行动力。

以近期Sasaki参与的深圳市坪山河沿线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项目为例,由于当地政府已经为受城中村改造影响的居民初步制定了一套安置方案,设计团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种规划设计策略,包括保留不同的城区肌理、创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以及提高业态多样性等。在上海市对于浦西核心区的改造中,政府干预也发挥了显著作用:这里曾经拥有大量的旧石库门建筑和里弄社区,随着浦西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收入人群逐渐涌入,老里弄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生活在那里的低收入群体也可能被迫随之搬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政府主动开展了提升里弄公共空间品质、修缮老旧建筑外立面及基础设施等工程,改善了老里弄社区的整体宜居性,留住了部分低收入居民,使浦西地区避免了过度士绅化。



04 借助科技塑造未来城市生活

科技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工作时长,以使人们有更多闲暇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先进技术应被更多地应用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鼓励个性化与多样性,而非单纯满足快速增长或千篇一律的海量供给,这也与本文开头提出的“慢城市”内涵相一致。

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科技的进步也为重新定义城市空间提供了可能,为设计理念、思路及方法论的突破创造了契机。近年来,结合内部团队开展的无人驾驶技术对城市肌理的影响研究,Sasaki一直在探索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如以深圳市坪山河沿线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项目为切入点,探索如何通过引入无人驾驶技术缩减机动车道数量、提高步行安全性,并结合传感技术,将移动式文化导览与教育科普等功能植入城市空间,并实时收集使用者对城市环境的反馈数据。单是这些可能性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技术塑造未来城市空间的巨大潜力,而深圳作为中国重要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基地,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试验条件。或许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规划设计团队选择与高科技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城市空间的新形态。


图片

▲ 将无人驾驶与传感设备用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的环境特征并收集使用者反馈。© Sasaki


在中国,如何在城市的发展效率与包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仍有待论证和思考。只有认同城市发展环境与资源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创造出服务于不同阶层人群的城市场所。Sasaki始终倡导在设计中放慢步伐、聆听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声音,以营造更贴近人们生活并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n. d.). Cittaslow.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ttaslow

[2]  Citta Slow. (n. d.). Some “Slow Towns” and “Slow Cities” of Italy — Città Slo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itta-slow.com/

[3]  Hsueh, M, & Zhang, D. (2019, June 27). China’s Urban Revival: Lessons Learned [Web log] Retrieved from https://thefield.asla.org/2019/06/27/chinas-urban-revival-lessons-learned/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15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