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一条又一条胡同消失

admin 2005-01-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511995229362.bmp[/img] 元大都模拟图 向春/制图 [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5119952409
[center][img]/upload/news/200511995229362.bmp[/img]  元大都模拟图 向春/制图 [img]/upload/news/200511995240926.bmp[/img] 百年胡同与现代文明近在咫尺 柴春芽/摄 [/center]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   北京的土地变迁之所以受到格外的关注,不仅因其文化古都,更因为其身为京畿,提供示范。   1267年,忽必烈于燕京营建新都城———元大都。   新都城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涂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描述。   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积水潭是大运河的终点,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此外还有东市、西市。   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蒙古”改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大汗成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1272年,忽必烈还将正在建设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称为“大都”。   1274年,大都的宫殿建成,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宫殿中举办大典,接受百官朝贺。而这朝贺的礼仪制度,也是刘秉忠制定的。   大都城继续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北京的二环路又堵车了。   当想到车轮下面碾着的正是元大都的城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北京建城史有3000年。从忽必烈营造元大都算起,也有近800年。那时的元大都的营造几乎都不存了,但元大都并没有消失掉,现在,它就活在胡同里。北京长安街以北的每一条胡同都和这座800年的古都有关,北京的胡同活着,元大都也就活着。   考古学家说,胡同是一个出现在元代的名字,它的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胡同被忽必烈营造元大都时广泛地应用。   在现在胡同在一条一条地消失。因为胡同的消失,北京正在改变着模样。   一条胡同,一个活着的元大都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的眼里,孟端胡同不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胡同,是活着的元大都。   1964年至1974年的十年间,他做了一项工作,在元大都光熙门到北土城之间进行钻探考古,证实了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都是元大都城的旧街。此发现表明,明清的北京城因袭了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格局,将北京城的历史延长到800年。   元代房子的式样和风格留下来了,街道和胡同都没有变,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北京的风格、风貌。   2004年的某一天,北京西城孟端胡同里的最后一盏灯灭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