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规划  /  正文

2018LA先锋奖:蓝绿交响——水资源协同利用下北京南沙河片区景观改造规划

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18-11-30
原创
  • 项目名称:
    蓝绿交响——水资源协同利用下北京南沙河片区景观改造规划
  • 项目地点:
    北京南沙河片区
  • 设计公司:
  • 所获奖项:
    2018LA先锋奖景观规划奖

参赛作者:芦家祯

指导老师:刘文平

所在学校:华中农业大学

作品介绍:

该生态修复规划项目位于北京海淀区南沙河流域,此地天然降水量不足,水资源承载力弱。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政策,森林覆盖率虽然明显提高,但“见缝插绿”、碎片化林地比比皆是,仅达到了绿地率指标,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目前,当地林地大量吸取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造成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失衡,水资源供不应求。尽管缺水现象严重,但在汛期,场地内仍有大量降雨。然而,由于林地格局的破碎化和林地斑块内部结构的单一,导致场地内绿地不能有效地蓄存这些雨水资源以缓解缺水压力。作为场地内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地不仅是用水因子,同样也是蓄水因子。因此,该生态修复项目以林地为载体,优化林地格局,丰富林地斑块内的林木种类结构,提高林地等绿地的雨水蓄存能力,减少地表水流失,恢复生态绿化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实现水资源协同利用下的生态环境改善。此外,设计还包括坑塘、农田以及其他类绿地斑块单元的改造,和节水型社区的模式设计。

LAF00809_Z01.jpg

▲北京近年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为达到绿化率,当地部门“见缝插绿”,碎片化分布的林地使其无法有效发挥生态效益,反而耗水量巨大。

LAF00809_Z02.jpg

▲场地内林地的破碎化分布、单一的植被群落结构导致以林地为主的绿地截留雨水能力弱,目前雨水蓄存功能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58%。

LAF00809_Z03.jpg

▲根据计算得知,场地内绿地每年需水量约2,652,000m³,每年蓄水量约1,755,000m³,也就是说,每年要额外从地下地表水中抽取约897,000m³的水供于当地绿地灌溉。

LAF00809_Z04.jpg

▲绿地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水资源本身承载力不足,补给量持续减少,导致水资源与绿地系统之间丧失弹性平衡。因此,设计目标为:1.满足供耗水量的平衡;2.以及恢复林地的生态效益。基于这两点目标,提出策略框架。策略框架分为格局和个体两个层次。

LAF00809_Z05.jpg

▲首先,在格局层面上,通过叠加分析得出雨水蓄存系统规划、生境系统规划,以初步满足供耗水平衡,并形成绿地生境系统。此外,结合人工要素优化,得出整体规划图。

LAF00809_Z06.jpg

▲其次,进行个体层面的详细设计。选取场地内5个具有代表性的单元,分别提供可提高雨水蓄渗、节水效率的模式。对于林地斑块,通过微地形塑造、调整速生、慢生树种比例优化林地群落结构。对于农田斑块,设计高位畦田(种植不耐水湿作物),通过坡度设计控制排水;低位畦田(种植耐水湿作物)收集排出的水,可节约农田用水。

LAF00809_Z07.jpg

▲对于坑塘湿地,设置鱼类养殖和生态保育两类水体,分别通过生物过滤和植物过滤的方法净化收集的雨水。廊道在无雨时以绿地为主,雨季以雨水廊道为主,可连接不同的水体斑块,促进雨季雨水疏通。

LAF00809_Z08.jpg

▲对于街道单元,改造不同等级道路,促进路面、路旁雨水下渗、疏散。住宅小区可利用室内外雨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变为生活用水的再利用。

LAF00809_Z09.jpg

▲最后,根据以上的策略推测计算出场地预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得出每年的蓄存雨水量可满足灌溉需水量。鸟瞰图。

LAF00809_Z10.jpg

▲设计模型


版权声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观中国网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景观中国网立场。如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来源:景观中国网”。如有侵权,请与发布者或我们联系。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4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