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看设计   /  建筑  /  正文

经典回顾: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 | 贝聿铭 + 贝氏建筑事务所

经典案例 2020-07-27 来源:archdaily
  • 项目名称: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
  • 项目地点:
    苏州
  • 项目规模:
    15000 m²
  • 设计公司:
  • 建成时间:
    2006
  • 图片来源:
    Chenxing Mi

DSC05308.jpg


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贝聿铭的最新的建成作品之一,该博物馆坐落在他的家乡—中国苏州的中心地带。作为建筑界仅存不多的现代主义者之一,这位建筑师努力将他的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该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分,毗邻着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建于16世纪的园林建筑-拙政园。[1]

本文中的照片摄于2016年,由常驻罗马的摄影师Chenxing Mi 拍摄。请在该图片展后继续阅读。


DSC05275.jpg


虽然博物馆延续了许多贝聿铭设计中的几何和视觉元素(正方形、长方形和金字塔),但该设计仍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使用了白色的灰泥墙,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屋顶和错综复杂的花园建筑。[1]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与苏州地区常见的色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代表了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新构想苏州和中国风土人情的雄心。


DSC05276.jpg


在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有些很多元素是共享的,例如,对称性,几何形状和对线条感的注重。该建筑的外墙的灰色线条强调并突出显示,这些线条定义了建筑物的形状,就像传统书法一样。它呼吁设计“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一种新的语言和秩序中,一种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设计,并希望这能成为是中国现代建筑未来的可能走向。” [1]



这种综合起来的整体感还反映在整个场地设计中,该设计的特点是建筑群采用矩形布局,环绕着中央水域,水体的中心(也是整个园林的中心轴上)还设有一个凉亭。与贝聿铭设计的许多其他地标性建筑的鲜明感不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的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此外,博物馆的建筑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贝聿铭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在中国,建筑和花园是一个整体。在西方,建筑是建筑,花园是花园。它们在精神上是相关的,但彼此在存在感上相互独立。但这在中国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2]


suzhoumuseum_1f.jpg

DSC05221.jpg


中央大厅的建筑设计包括了一系列动态的几何折叠,从八角形开始,由三角形,菱形和矩形在中间过渡调整,逐渐上升到屋顶的顶峰,与传统建筑中折叠的屋顶相呼应,同时引入了充足的空间来使大量的自然光线进入建筑物内部。



与传统的苏州建筑一样,这个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是围绕一系列花园和庭院进行的,这些花园和庭院协调了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庭院中的水,与园林外延展的城市肌理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体图形。园中的展厅围绕着回廊的网络组织,形成一个封闭的网络,在调节景观的同时为内部庭院创造隐私和亲密感。它们暗指了宋代山水画中的“透视转换”技法,旨在迫使游客积极探索园林中的景致。[3] 建在水上的庭院中的道路由一组石桥组成并连接起来,环绕着位于庭院中心的凉亭,正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情形一般。


DSC05328.jpg


庭院中央的水庭也以当代风格的园林岩石装饰为特色,与隔壁拙政园的景观相呼应。这些岩石的层次感在白色的背景墙上形成了一组细微的轮廓和剪影,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隐喻性,像是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画出的泼墨山水画。


DSC05315.jpg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三个项目,继香山饭店(1982)和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2001)。这座博物馆历时多年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曾在2010年PBS的美国大师系列纪录片《我是贝聿铭: 打造属于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中亮相。”


DSC05279.jp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contact@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