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李迪华:推进景观设计行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健康发展

admin 2016-02-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副教授在北大科技园接受了景观中国网记者佘依爽的专访,就本次会议引发的关于景观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本期导语

2014年12月21日,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举办的"第十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交流论坛暨颁奖盛典",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社会需求与景观设计教育",由景观中国网、《景观设计学》学报、A&N尚源景观、D&E景观广角/D&E景观私董会联合协办,并通过多家新媒体联合报道,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12月30日,"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秘书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副教授在北大科技园接受了景观中国网记者佘依爽的专访,就本次会议引发的关于景观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社会需求与景观设计教育

景观中国:本次教育论坛的标题是"社会需求与景观设计教育",在前九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交流论坛暨颁奖盛典中都没有把"社会需求"作为一个主题单独提出,为什么这次要特别强调"社会需求"?

李迪华: 过去明确没有提出来,但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这次提出来,是基于一个判断,是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大家都要开始真正地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的时候了;这个主题是《景观设计学》学报在2014年初举办的"市场力量"研讨会的延续,并不新鲜。

以"社会需求"衡量过去十多年蓬勃发展的景观设计行业和教育,有两点今天可以清晰说出来,一是景观设计行业偏离了社会需求;二是景观设计教育没有为行业培养能够足以满足行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行业发展偏离了社会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设计偏离了人性和人的生活实际需求,诸如设计关心使用者人身安全与心理愉悦的细节缺乏、不当照明、超大尺度、材料滥用等;二是不计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如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开放空间建设普遍采用大水面、大喷泉、豪华铺装、过度照明、大树种植、苗圃化密植、频繁更换种植材料,造成有限公共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不恰当的规划建设加重了耕地流失、水环境破坏,增加了对水和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的消耗,造成对生物栖息地破坏,加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规划师和设计师们过去这些年大多在一味地屈服于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和高发展速要求做设计,炮制了太多都不愿承认是自己主持的宏大、粗糙规划方案与设计作品。

教育情况又如何呢?过去十多年中,专业和学生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高,有的可能还下降了,这应该是普遍共识。面对这样的现状,鲜有公开的质疑和求变的声音从学校发出来,可以看作是设计教育长期屈服于行业短期行为的自我"禁声"。这样的行业"繁荣"掩盖了社会的真实需求,让不少学校失去了办学方向,模糊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考范畴。

大学肩负为当下为未来、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能够为当下迫切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具有探索前瞻性社会需求问题的能力。一般意义上景观设计为人类设计建造有活力、舒适宜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人居环境,不过是对规划师与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景观中国:参加此次活动的其他人是怎么理解"社会需求"?

李迪华:从讨论效果来看,喜人的一面是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现在拿出来讨论的时机是合适的;美中不足的是,整体上行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多人在有意无意回避这个问题的实质,这次交流会上听到的让人为之一震的启发性观点并不多,更多情况是,大家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反思很多年来形成的定见、积习而不知道如何正视这个问题。比如说,交流会上点评学生成果报告时,不少行业设计师和部分高校教师,都反复把"可操作性"、"可实施性"作为评议学生成果的主要标准拿出来说事,这是在用企业完成要实施的工程项目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教育成果,这当然是不完整甚至方向都是错的!

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次到四川大学参加交流的设计企业代表们表达出来的对提升教育质量的关注和热心!他们的广泛参与,一定会成为推进设计教育水平提升的活跃力量。

还让我非常兴奋的是,企业代表们表达出强烈的对行业现状不满意,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公司采取了各种改变行动,有的设立专门的研究队伍,有的开办企业培训学院,有的推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有的走进大学课堂现身说法。这次活动为有这样意愿和行动的同行们提供了交流机会,我们一定要将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

回到"社会需求",企业在完成实施项目时,把"可实施性"放到首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高校毕业生如果也秉持这样的"标准",那么学校和企业的不就没有区别了吗?我在会上几次发言提到,"可实施性不应该作为评定学生作品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思考未来的问题,探索各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态度。制造一个有可实施性的方案,就只是一个方案,但是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想,可能会激发产生无数解决方案的设想,高校学生完成的作品因此一定是带有探索性质的、有前瞻性的、有想象力的、有思想力量的,好的学生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启示和想象。

设计企业已经在采取实际行动,提升他们制造更多"具有可实施性方案"的能力服务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高校呢?高校的毕业生只有在"思想"上走到了市场的前面,大学和企业才可能更好地相互扶持,共同服务社会需求!

为景观设计行业交流构建平台

景观中国:"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交流论坛"第一次跟川大进行合办,您是怎么看北大走向川大,继而走向全国呢? 

李迪华:我们一直在走向全国,这一次准确说是从一开始就走出校门,过去论坛是从在北大校园开始。这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做出这个决定前,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要走出去。这个活动一直有很广泛的参与性,"一开始就走出校门"是希望从形式上让外界在第一时间就参与,从而使整个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回过头看,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恰如其分地顺应了行业内非常广泛的参与呼声和要求。通过走出北大校园,给大家创造一个更加公开、便利的交流平台,安全符合我们的初衷。

景观中国:参加本次活动的企业多以中小型公司为主,您怎么看?

李迪华:目前中国的设计企业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平时拥有非常广泛关注度的大公司和设计院,二是与行业协会及高校有密切联系的传统设计院和设计公司。这两类企业都有自己的稳定交流平台,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资源。三是发展中的中小公司,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但数量巨大,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比前两类公司都更加迫切想得到市场的承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所以更加希望有一个能够被认可的交流平台。北京大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门户之见,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推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和教育发展,他们有需求、有参与热情,把他们视为积极行业力量包括进来,不正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做出这个决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就是顺应中央提出的市场化发展要求看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规划和设计是一个高度个性化与巨大地域丰富性相结合的创意行业,大公司、大设计院可以靠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与对各级政府公关能力获得市场份额和市场资源,中小企业则拥有灵活性和稳坐一方深耕地域性的优势,这种市场活力与创造力优势难以被大企业所替代。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的文件,这个文件让中国城市未来大项目数量将会有所控制,取而代之的将是数量上越来越多,对质量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地域特色、能够更好地服务民生、能够节约建设和维护成本、能够即时获得技术服务支持的中小项目。地方政府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肯定会优先考虑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有持续研究,能够持久便利地服务于地方的企业。开放市场竞争条件下,扎根一方的地方企业,在为当地提供持久设计咨询服务方面将拥有更多的优势。

这意味着,这些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业的未来。北大支持中小设计企业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是顺应了设计行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趋势要求的。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育交流平台很多,关注支持中小设计企业,是对每年11月举办的"景观设计教育年会"的有益补充,年会吸引的大多是景观设计行业的翘楚。

景观中国:他们有热情,但能否很好的支持和引导教育?

李迪华:坦率的说,有的有,有的没有。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成熟之后再发声。正因为不够成熟,才需要交流和学习。给高校、大设计公司、大规划设计院所、中小设计企业、高校和学生,给所有人构建交流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来提升所有人的水平,进而达到提升行业水平的目的,这是我们的目标。

本届参展作品的新变化

景观中国: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已经举办第十届了,您是否看到了一些变化?

李迪华: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是场地分析加强了,和第一届相比,场地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天壤之别。二是选题有变化。最先两届,绝大部分选题都是纯粹商业化的项目,或者是虚拟想象的没有实际场地问题的项目,这种题目最近两年已经绝迹了。现在大多数选题即使是商业性的项目,也能够看出其中的研究价值成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变化!

景观中国:不少评委反应,有些学生特别擅长迎合老师的要求,您怎么能够判断出,哪些是学生自己独到的想法,哪些是迎合老师的想法,哪些压根就是老师的想法?

李迪华:判断不出来。我们可以判断出来的是,大部分作品项目来源都是指导老师承接的市场项目,远未实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或者学生按照自己和指导老师共同兴趣选题的程度。这是当下设计教育的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重大问题。不过,近些年指导老师们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包含对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探索主题的毕业设计作品越来越多,包含自然与人文关怀思考主题的毕业作品越来越多。

无法区分学生还是老师的工作,这个问题迟早一定要解决。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问题彻底解决,有待于高校中从事设计教育的老师逐渐从做市场项目中退出来。当指导老师们不再忙于市场项目时,他们才不会也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可实施性"的市场项目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他也才会花费更多精力的去思考社会和未来的需求,去引导学生们探索制造更多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的方法。

所以,改变要从老师改变开始,就我接触到的一些老师来说,已经有很多人在尝试这么做了。

景观中国:对于景观设计行业,如果老师没有设计经历,如何指导学生呢?

李迪华:老师要有设计经历,但也要有所不为。高校老师不要什么项目都做,承接的项目一定要有挑战性,是为了探索具有研究价值的难点问题,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某种思想、摸索某种规划与设计方法,这样才可能将自己设计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区分开来,这样的项目一般会带有公益性质、公共性质和尝试性质。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