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活动  /  正文
  • CAFA设计学院 | 【 社会设计在中国 】首次全国公开课

    日期:2021-09-26---2021-12-12
    地点:线上
    是否收费:否     
    报名方式:


【社会设计在中国】

公开课教室

B站直播间 ID:22221130


请根据课表的时间 点击下前链接进入教室

http://live.bilibili.com/22221130



公开课初衷

Original Intention


 01     为配合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设计在中国】多校联合课程的实施,我们邀请了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用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社会化、跨学科共建的方式探讨对中国“社会设计”的发展与共识。

 02     希望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符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设计”;以服务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文科”建设。不是照搬西方的基础理论,不是单一经验学术话语,而是用行动来发展定义本身。

 03     探索中国“社会设计”学科理论、方法论与实践的可能,通过跨学科交流,将系统化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与艺术设计实践相融合。

 04     辩证运用社会学系统理论,提升艺术设计领域解构社会事实的能力,以实现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艺术再生产,提升艺术设计的公共影响力与社会经济价值。



联合课程工作方法

Cooperative Working Methods


 01     以学校/学院/系所/机构为主体或个人自愿参与到本课程的设计,实践与成果产出全过程。目前有24所高校和单位正在组织此次联合课程的教学中。

 02     各院校结合各地方自身实际情况,成立艺术设计+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小组。

 03     通过集体讨论与小组内部讨论,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主题,并将其转换成符合当地语境的中国“社会设计”范例。

 04     针对该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形成相应的教学成果展,学术研谈会,教学经验分享会,学术出版物,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并形成较为有影响力的跨领域学术共同体。



研究议题

Research Theme


 01     各参与院校需在“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探寻符合当地“十四五规划”社会转型需要的具体议题。

 02     结合社会学想象力的系统理论,关注于不同地域“地方性产业”+“地方性知识”之下艺术设计的可能切入点。

 03     选题需着眼于具体的机构/企业/组织/群体,有具体的田野点支撑,关注于研究对象的“主体性”。

 04     通过课题组的集体讨论,形成半结构化的研究提纲,为研究操作化提供支撑。

 05     集结各地区的实证材料,包括一手调研资料与研究团队的研究过程记录,形成“社会设计”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框架。



学术主持

Academic Principal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艺委会副主任、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 (AGI) 成员、中国美术馆特聘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评审委员、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他致力于知识持续更新的艺术实践者和设计推动者,关注设计新学科、启迪学术新思想的创新教育者,始终以全球化的思维视角、国家的顶层战略和社会化问题的系统研究推进着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张欣荣

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1999年至2002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深造,德国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构成她精神世界的主角。回国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多次举办个展和参加国内艺术群展。其作品在形态上蕴涵着雕塑-装置-观念的语言特征,即一种富有诙谐、幽默和苦涩的思辨语言。她强调艺术创作要糅入造型学的视觉功能、艺术学的思想功能、文化学的先锋功能、社会学的革命功能,艺术构建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主要研究方向为造型艺术、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艺术治疗、设计思维。



学术召集人

Academic Convener

周子书、钟芳、严飞、王海宇、宋煜



公开课主持

Course Principal

周子书、钟芳



【社会设计在中国】

公开课教室

B站直播间 ID:22221130

请根据课表的时间 点击下前链接进入教室

http://live.bilibili.com/22221130



公开课导师介绍

Introduction of Tutor Team

( 长 者 为 先 )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荣誉退休教授。曾任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博士课程协调人、意大利设计学博士课程全国总协调人。Ezio Manzini是全世界可持续设计的领袖性学者和先驱,近二十年来专注社会创新设计。2009年起,Manzini教授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建立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全球网络(DESIS), 并担任总协调人,成员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中央圣马丁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等世界一流设计院校。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童寯讲席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城市论坛杰出研究员(IFoU) (2013-现在)。曾任南京大学宜兴讲座教授(2013-2016),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创新学院2015驻院思想家(2015),亚洲规划学院学会(APSA)会长(2014-2016)以及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2005-2011),城市与设计主编(1997-2012),台湾社会研究社创社编委、主编(1990-1992)、社长(1993-95)。已出版十余本学术著作,包括《空间再现》(2020)、《异质地方之営造(123册)》(2016)与《窥见魔鬼的容颜》(2015)等,编译五本学术译作,包括《曼威‧柯司特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2003)三部曲等。研究与专长领域为建筑、都市设计及规划的理论与历史、历史保存、都市社会学。


三农问题专家、教学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名誉院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69年5月,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并入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2007年任《装饰》常务副主编,2009年5月至今任主编。方晓风的建筑史与设计史研究,以追问成因为切入点,从发生的角度,将造物活动置入文化系统之中进行考察,以物见人。方晓风主张以系统整合的方法进行设计,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与技法的研究。著有《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技艺、名园赏析》、《建筑风语》、《写在前面》等专著,是环境审美理论的研究者与倡导者,是杭州西湖雷峰新塔的主要设计者。历年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重点致力于绿色设计与装备设计的研究及实践。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设计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届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库成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国家级一流专业(产品设计)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重庆市一流学科(设计学)负责人等。


      

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世界设计组织(WDO)执委、第八届国务院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致力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实践、教育和研究,积极探索设计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角色、新方法和新工具,并将“设计驱动式创新”应用到城乡交互、产业转型、创新教育、社区营造、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先后获得芬兰总统狮子一等骑士勋章、光华龙腾奖建国70周年中国设计70人金质奖章。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2000,2018作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之一再版;英译版,Brill Academic Publisher,2005);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Making Money,Making Orde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即出。合编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杜克大学出版社,2013)。论文多篇,获2012 William L. Holland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央美院文学硕士,中央美院建筑学院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2016-202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城市与历史保护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0-);教育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指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2019-);以北京为基地的THANLAB(装置研究所)的创立者与主持(2000-)。韩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建筑学、设计学的学科范式”、“现代性历史条件”、与“三元装置理论”之间的关系场域。他组织了近百场与“现代性”有关的学术讲座,建构了“建筑与现代性”、“设计与现代性”两个有相当影响的研究平台,发表多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型设计师、文献编辑、独立策展人与评论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2),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2014),“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2015),《原乡》(乌镇国际建筑论坛,2018)总策划,《天问:世界观的对话》(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杭州分场,2020)总策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社区与信息化、老龄化与城市更新、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现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和参加国家和地方社区治理项目实践与政策咨询,撰写的多篇要报专报获领导批示;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获《新华文摘》、人大资料复印等全文转载;承担和参与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政协及民主党派课题,获得多次学术奖励和国家部委奖项。近年来,积极组织和指导基层社区实践活动,培育和指导各级社会组织建设,推动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院长助理,《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杂志责任编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及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及韧性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专家等。出版有《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等10余部中英文著作。核心主持或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评选一等奖、二等奖,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编制成果一等奖等。


     

众建筑/众产品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出生于浙江金华,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课设计导师。众建筑由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于2010年创立,分别于北京和波士顿设有办公室。以“设计为大众”为原则,在教育、办公、居住和城市更新等领域,通过城市、建筑、产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设计方式实现社会影响力。众建筑是亚洲首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建筑设计机构,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范本。Domus将众建筑列入2019世界最佳建筑事务所名单,快公司(Fast Company)将众建筑评为2018世界十大创新建筑公司。作品屡获世界大奖,入围2019年阿卡汗建筑奖,入围2018年瑞士建筑奖,获2016年意大利Archmarathon年度大奖等。曾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展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联合负责人,生态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专注于社会创新与社会设计、可持续设计,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食物网络、废弃物管理系统、社区创新等。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学院「社会设计方向」召集人。地瓜社区创始人。专注于中国本土的社会设计与社会创新的实践性研究。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陶艺学士,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叙事空间设计硕士。2006-2010年曾担任中国美术馆设计指导与策展人。2014年创办地瓜社区。2016年,地瓜社区获得由香港设计中心颁发的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的大奖。2018年,地瓜社区入选伦敦设计博物馆的Beazley年度最佳设计之一。2019年,两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设计史、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2018)、《新中国美术家·周令钊》(2020),译著《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2016)、《20世纪的设计》(2012)、《为真实的世界设计》(2013,2020)、《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2013)、《文字设计》(2017)等,主编《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2010)、《字体摩登:字体书和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再发现(1919-1955)》(2017)等。获奖包括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2014)等。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组织社会学、财政/金融社会学,政府行为与治理,以及国企改革、单位体制变迁、公司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社会》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权威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另有《社会学基本概念》等(畅销)译著若干种。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城市文化与治理,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最佳论文奖,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学问的冒险》、《城市的张望》等著作。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清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艺术学理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引进“青年百人”A类人才,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设计伦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设计与时代”译丛执行主编。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2项,国际设计史基金项目1项;出版著译15部,发表CSSCI与核心期刊26篇。代表著作包括《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民国设计文化小史》、《思辨一切》、《对抗性设计》、《批判性设计及其语境》等。研究兴趣:思辨设计、设计伦理、设计史与设计理论。


      

DEMO联合创始人,《被误解的包豪斯》作者,罗伯特博世学者奖学金获得者。DEMO是“Design for more, Design by more”的缩写,从一开始便希望探讨设计为大众服务和设计的去专业性。DEMO是中国第一本面向大众的设计学术类刊物,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撰稿人,从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拓展设计的外延,并从第三方媒体视角,提出建设性思考和批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社区民族志研究;主讲课程《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设计的视角与方法》。



【社会设计在中国】

公开课教室

B站直播间 ID:22221130

请根据课表的时间 点击下前链接进入教室

http://live.bilibili.com/22221130


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学术活动在此感谢各院校广大师生的支持!


  2021【社会设计在中国】

联合课程参与院校及单位

(按首字母排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温州理工学院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中国社会学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活动